癌症为什么会“自愈”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h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觉得,癌症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疾病,有时候,费尽千辛万苦却事倍功半;有时候,置之不理反而大有起色——
  
  癌症的“自治”现象
  【主持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或听说这样的病例:在查出癌症(尤其是癌症晚期)后,他们放弃了治疗,而换了一种与原来不同生活方式,算是弥补一下心中的缺憾吧:例如事业强人型的,开始淡泊名利,回归家庭;爱财吝啬型的,开始慷慨花销,享受生活;胆小压抑型的,开始放开心胸,挥洒性情……当然,还可能涉及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嘿嘿,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的癌症病症居然减轻、基本稳定、甚至康复了。这种“不治自愈”的现象,您怎么看?
  【何教授】我们知道,致癌基因原是正常基因,那么,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应该是同源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患癌,而另外一些人不患癌?有些人患了癌不治自愈,而大多数癌症病人则用尽各种治疗手段处理后,仍然逃避不了癌症复发的厄运?所有这些疑问都是医学家们日以继夜攻坚的难题。在这些疑问中,经过各种方式方法检查确诊为癌、而又未经抗癌治疗、却“自愈”这一临床现象,引起医学家们极大的关注,他们力图由此找出征服癌症的突破口。
  经过对近百年来全世界所报道的五百余例“不治自愈”癌症患者的研究发现:这些“不治自愈”的癌友,不是“不治”,而是通过特殊的形式来“自治”(Self-rule)——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患癌症的过程中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持续性高热性疾病,等治好高热性疾病时却意外发现原患的肿瘤不明不白的缩小甚至完全消失;有些人是迁出了原来的生活环境;有些人则是精神因素的彻底改变等等。究其根源,就是这些附加因素的作用,使病人体内的生理生化环境和代谢环境(通常又称作“内环境”、“小环境”)发生了不利于肿瘤细胞继续生长繁殖的改变。
  
  癌症发生的“土壤学说”
  【主持人】 改善内环境,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何教授】 很有可能。为了形象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关于癌症发生的“土壤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罹患肿瘤的主要机理是身体内环境的紊乱。从中医角度解释,是痰、湿、瘀、毒的积聚;从现代医学解释,是代谢的失常,体内逐渐积蓄起各种毒素,到处流动——就像土地被污染,禾苗枯萎,杂草丛生,生态紊乱,终致癌症。
  在农林业中,土壤的营养供应是种子蜕变为小苗的根基,故而为实现植物迅速成长,应注意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厚薄合宜、燥湿适度等因素。肿瘤的生成与生长也是如此。通俗地说,肿瘤的发生生长建立在有利于其生长的土壤——内环境中。目前的手术、放疗、化疗是治疗土壤中的毒草即恶性肿瘤的,而未对其土壤进行处理,所以毒草的再生(瘤体的复发)是难免的。要想彻底处理消灭毒草,必须在除草的同时,改变土壤性质——即改善内环境,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要换个思路,不但治病,还要治人。
  
  中药侧重于“改良土壤”
  【主持人】 那么,中医药在改善内环境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何教授】 常常有人问我,中医药抑杀癌细胞的效果到底如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和研究都可以支持这点,但又会同时强调,中医药最主要的功能可能不在于杀死癌细胞,而是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即铲除癌细胞生长的“土壤”,改变人体内部的“气象条件”,改变对肿瘤的“营养路径”,让肿瘤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减少复发转移,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
  中医药为什么能防范肿瘤术后复发?我的备选答案包括改善免疫、诱导凋亡、协同作用等等,但单就防范复发这一点来说,核心还是在于中医药改善了人体内环境,不管是改善免疫,还是诱导凋亡、协同作用等,离开了内环境的改善,其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辨证论治,还是辨病论治?
  【主持人】 那么中医药是如何改变人体“土壤环境”的呢?
  【何教授】 首先,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之根本。辨证可形容为辨清生长毒草的土壤的酸碱度、微量元素含量等,论治是指据土壤内相关内容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应考虑各种措施的互补性和不利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抑制毒草的生成,即使生成也难以生长、或生长缓慢。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在肿瘤治疗中辨病论治是本,辨证论治是附属性质,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事实上不然。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个人可先后患数个肿瘤,这时辨病论治是主辨哪个病呢?我们经常看到,单纯治疗某肿瘤并缩小的同时,又发生新的肿瘤,这难道不是辨病治疗的错?所以辨证论治是本,即全面认识了解土壤性质后全面处理才不至于留死角。当然了,辨病论治也不应被废掉,此处易生毒草,治理当以此处为重点,这就是全面处理,重点打击。
  其次,也不能忽略抑瘤。内环境的改变是缓慢的、动态的,所以,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应配合辨病以抑瘤,如此才能减少或控制肿瘤的复发。改变内环境是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短短的数十天就能改善的,需要服药两三年时间,并应时时辨证论治。
  因此,癌症的康复(包含自愈、治愈、病情稳定带癌生存等情况)实际上是生命体内自我改造、自我调节、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从细胞恶变的根源来说,这种体内代谢环境的自我调节与修复才是对癌症的真正根治!可惜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能巧碰这种好运!如果能用人为的办法来为所有的癌症患者“复制”这种好运,那将为人类征服恶性肿瘤另辟一条充满希望的捷径!
其他文献
很多老人洗完澡之后,觉得口渴,立即一次性大口大口喝水,其实对于老人来说,尤其患有高血压的老人,一次性大量喝水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加重心脏负担。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洗澡前喝1杯热水,可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稀释血液。患有严重高血压的老人,建议浴前服药。  老年人要注意,不要空腹洗澡,不要在发烧时洗澡,不要在饭后马上洗澡。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淋浴10~15分钟即可。
某君因近日患急性扁桃体炎,连输头孢哌酮三天。输完第二天,适逢朋友聚会,开怀畅饮白酒一斤有余。约10分钟后,突然头晕、恶心、呕吐、颜面潮红,被送往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有人统计了220例双硫仑样反应,多出现于饮酒后15~30分钟,或输注含乙醇的注射剂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呈正比;对乙醇敏感者更为显著。肝功减损者反应程度更重。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休克、昏
性生活治疗痛经  赵女士患有严重的痛经病,中西药物服用不少,但收效甚微。小赵27岁结婚时,她一点也乐不起来,因为婚期紧赶慢赶正好赶在月经前五天。甭说“蜜月”,“蜜周”都过不去肚子就要疼痛起来,岂不让新郞难堪?谁知甜甜蜜蜜的5天早已过去,小赵却安然无恙,直到月经“干干净净地走了”,她也没有一点疼痛感,从此,她的痛经病不药而愈。  赵女士患有“月经前紧张综合症”,这也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是月经前
专家简介  孙波,中国医科大学临床主治医师,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首届精神分析取向夫妻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组成员,辽宁省赴四川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沈阳市“心理卫士”。    从凤姐,到“中国摇滚领袖”;从富豪扎堆“选妃”,到美女地铁口“脱衣”;从交友网站点击率爆棚,到各地卫视竞相炮制相亲,各路征婚“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艳照、毒舌、拜金、自恋……爆点此起彼伏,“征婚”仿佛已经进入一个真人“直销”时代—— 
原位癌是较早期的癌  本刊记者:前阵子几起关于原位癌是否在承保范围的案件惹人关注。而近期国内一家保险公司首次将原位癌纳入保险范畴,但更多的仍然还是将原位癌排除在重大疾病的保险范围之外。这么看来,原位癌并不是真正的“癌”?  ○何裕民:原位癌当然是癌。癌症是所有恶性肿瘤的总称,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原位癌是已发生了性质改变,只不过它是较早期的癌。原位癌是上皮细胞由增生发展到癌变,而癌细胞只限
当被扣上“糖尿病”或“糖耐量低减”的帽子后,首先被告知的就是需要进行饮食控制。加上社会上的误传,糖尿病成为“不能吃不能喝”代名词,很多患者在饭桌前愁眉苦脸,认为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被无情剥夺了,结果有些患者谨小慎微,几乎什么都不吃,宁可挨饿,甚至造成营养不良;与之相反,有些人却干脆将疾病放在一旁,继续大吃大喝,不管不顾,导致疾病迅速发展。对此,辽宁省金秋医院内分泌科韩梅主任认为,“科学的饮食就是要使患
优质服务造福矿区女工    阜新矿业集团有女职工近7000人,分布在37个基层单位,下岗女工分布在全市26个街道,点多、线长、面广遍布百里矿区,为她们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是做好计划生育孕前型管理,赢得群众对计划生育的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关键。这个问题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1999年5月总投入50万元,成立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购入先进设备,招聘高技术人员,配备专用服务车,面向全矿区女工和男职工
梦,或飘渺旖旎,或变幻离奇,或诡异恐怖。  自古以来,梦就被人们赋以浓浓的神秘色彩。从古老的《周公解梦》,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从一梦成谶的《红楼梦》到惊心动魄的《盗梦空间》,人类对梦的探究从未终止——     梦与睡眠如影随形     人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哪怕只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也有可能在睡梦中露出甜美的笑容,或是突然惊醒啼哭。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呢?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者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6月17日,临沂市兰山区,一对母女被小区内一辆疾驶的汽车撞飞。救护车驶来之后,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肇事女司机脱光衣服,并且阻拦救护车救人,后来还把已经被抬上救护车的小女孩拽了下来。事后经查,肇事者张彦在山东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教研办公室工作,任大一的中医讲师,平时在小区里待人接物都不错,包括与受害人王女士平时见面也都打招呼。  究竟是什么让女教师张彦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是精神病还是装精神病
为什么是“吃饭”而不是“吃菜”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也就是说虽然饮食相同,但每个人在性情、思想上却不大相同。要知道,“一样米”就能养出“百样人”,那么世间食物无数,岂不更能显示出不同吗?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指出了食物之间的不同。《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说,谷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像水果、蔬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