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切开联合圈套切除法处理结肠瘢痕组织处残留病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镜下切除后的残留病变一直是困惑消化内镜医师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是病变位于瘢痕组织上,黏膜下注射病变局部不抬举,使用激光、微波、射频、电凝等损毁性方法,常常不能达到完全切除的目的,容易导致复发,如何能够更完整的切除病变,降低复发率。我将ESD的环切方法于圈套切除法相结合,用于瘢痕组织处残留病变的切除,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首先确定病变位置、范围,

其他文献
各种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异物较常见,通常可经内镜取出,但仍有些异物内镜下取出较困难。我院自1990年至2010年间共治疗8例嵌顿于十二指肠的异物,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从解剖、生理、内镜以及组织学的角度,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可定义为食管鳞状上皮的末端和胃柱状上皮起始交界区域的肌肉或黏膜结构。EGJ的肌肉结构形成了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可以通过生理测压法监测EGJ的压力变化而评价其功能。当患有EGJ疾病时,LES可逐渐退化和松解,导致远端食管和EGJ的扩张,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c,CP)是指由于不同病因引起胰腺局部或弥漫性组织损害,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疾病,病理特征为胰腺纤维化。约90%的CP患者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腹痛,因此缓解腹痛是治疗CP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目前慢性胰腺炎腹痛的机制仍不明确,多数观点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急性炎症刺激,慢性炎症致胰腺导管和胰腺组织压力升高,胰周炎症(如十二指肠炎和腹膜后炎症)
患者女,49岁,因反复进餐后上腹部胀痛半年要求行胃镜检查。门诊胃镜示(图1):胃窦大弯侧1.0cm×1.0cm扁平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考虑为黏膜下病变。
患者女,61岁,因上腹痛疼痛不适半月余入院。患者有胆囊切除史,入院前10d行门诊查血淀粉酶2784U/L,外院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经对症处理好转。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其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内镜诊断到现代内镜下微创治疗,从腔内治疗到腔外手术——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而隧道内镜(tunnel endoscopy)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消化内镜的运用范畴。为便于人们理解隧道内镜技术,我们提出隧道内镜外科手术(tunnd
目的比较不同胰腺超声内镜细针穿刺物中K—ras突变定量值,评价其对胰腺癌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53例胰腺占位病变的超声内镜细针穿刺物,采用肽核酸(PNA)钳制实时定量PER的方法检测K—ras基因野生及突变拷贝数,根据临床综合诊断,与细胞学比较,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53例患者最后确诊为胰腺癌37例,非恶性胰腺占位16例,胰腺癌组K—ras基因的突变率为83.8%,非恶性胰腺占位组突变率为18.8
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手段,并发症比较少,其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胶囊滞留和滞留引起的小肠梗阻或穿孔以及误人气道等,现就胶囊内镜滞留相关问题作一综述。一、胶囊内镜滞留的定义2005年国际胶囊内镜会议对胶囊内镜滞留定义为吞服后2周内未排出体外,
患者男,82岁,因左下腹痛、腹胀1个月入院。呈持续胀痛,无放射,不伴畏寒、发热、腹泻、便血,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长期便秘。查体: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肝浊音界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正常。
胃流出道梗阻多为胃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邻近脏器恶性肿瘤浸润、周围淋巴结转移或压迫等原因造成。对于这些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外科治疗;内镜下置入金属支架治疗创伤性小,疗效好,但由于该部位解剖位置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