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卡门》的音乐美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z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歌剧《卡门》作为一个世界级的音乐作品,凭借包含多元化的音乐元素,西班牙风格的音乐特色以及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曲调相互配合成就了其巨大的影响力。整部歌剧音乐紧凑,衔接连贯,让听众始终处于陶醉的情绪当中,成为后世音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音乐歌剧 《卡门》 美学欣赏
  歌剧《卡门》一直以来都是舞台剧中的经典剧目,虽然历经上百年仍然魅力不衰。除了其本身丰富的历史内涵外,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其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感,给观众带来了持续的震撼力,始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当中。《卡门》的音乐语言生动明快,多种演奏形式交叉映衬,结合不同的声乐配奏,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歌剧《卡门》音乐欣赏入手,对其进行剖析,分析《卡门》的音乐特色和美感的源泉。
  一 激昂、忧伤、欢快,每一幕拥有独特的美感
  歌剧《卡门》的歌曲一开始展现出激昂的旋律,表达了一种强烈追求自由的心声,展现热情的心情,给观众展示出一个热爱自由的卡门形象,并且伴随着歌剧主题深化,而逐渐印入观众的内心。对于主人公卡门的性格,用不同的音乐技法分别进行了对应化的演奏。整个歌剧分别处于喜悦、大胆、明亮、雄伟的旋律当中,虽然一直在渲染悲剧的结局,但仍然创造一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种多重的表现手段,让观众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心境当中,如同不同时段的海水,一会上涌,一会退潮,一会是平静如镜的海面,一会又巨浪翻腾,这种忽下忽下、忽静忽动的乐调让观众在短短的演出期间领略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这种一开场便让人进入角色的手法,让听众印象极为深刻,保证了整个歌剧的表演力和影响力。
  相对于改编前的原著,歌剧《卡门》更为激情四射,音乐也更为奔放。根据歌剧的特点,创作了大量与情节相融合的音乐,通过悲剧的情节来表现喜悦想法的艺术表现手段,所以剧中的特性总是沉浸在欢快的音乐当中,展现出持续强烈的气氛,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卡门》音乐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吉普赛和西班牙的音乐风格,如:《哈巴涅拉》、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吉迪亚舞曲》或欢快撒脱的《吉普赛歌曲》,这种曲调的选取与主人公的身份、性格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是协调一致的,音乐与表演起到了互相帮衬的作用。由于剧情中采用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西班牙斗牛舞,激昂的舞点声,观众的呼声,与主人公卡门身上所散发出的开朗、外向的性格非常搭配。在配乐方面,《卡门》既选取了传统的曲调,充分吸收了此前成熟的经验,同时又进行了创新。但无论是成熟的曲目,还是新创的曲子,都牢牢保持着同样的风格与内容,并没有出现突兀。如曲调上的序曲部分,开始使用的是A大调,四二拍子和回旋曲式,当剧情突然急转时,适时地使用了F大调,而这种表现手法为接下来的副歌做好了铺垫作用。在表现人物邪恶一面时,使用了减七和弦,并加倍的技法进行了处理,使得很多听众在评价《卡门》时都会对这段曲子印象深刻。音乐是通过乐器来演奏的,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乐感是不同的。在对主人公的刻画上,乔治·比才选择了管弦乐,这种技术既具有创意,又能贴合主人公的心境、身份以及其命运的必然性。同时还使用铃鼓、钹、三角铁类乐器。
  《卡门》一开始活泼的音乐使人们的内心产生喜悦之情。歌剧的序曲采用的是回旋曲式,其欢快优美的旋律,烘托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热烈情感氛围,呈现出浓郁的西班牙式的生活图景,使人们进入一个丰富的视觉想像空间。歌剧序曲的旋律,采用了明暗对比的效果来进行充分展现。此外,缓慢忧伤的旋律映射出卡门的悲惨命运。在合唱《斗牛士进行曲》时,表现出斗牛场所发出的欢呼声,与此对应的是观众对唱情绪也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歌剧《卡门》的主导动机被比才锁定为卡门的“命运主题”,鲜明的旋律片段被标签式地穿插在戏剧的布局内,其每次变形出现的背后,都或明或暗地暗示着此时的戏剧气氛、人物心理以及接下来可能的戏剧发展,因而,音乐的这种符号性增强了戏剧意蕴的指向性。
  二 合唱是整部作品主旋律
  整部《卡门》都是由合唱组成的,因此人们叫它合唱歌剧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部歌剧中,有着这些不同流派的合唱组合,风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有孩子们玩耍的场景;有热烈庆祝场面;有生动的女性打斗场面;有士兵喊胜利的场景。下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合唱进行分析:儿童在第一幕合唱,作曲家将一个响亮的号角、锐利的短笛以及孩子们天籁般的嗓音进行完美地融合,展现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顽皮,生动地刻画了儿童时代的性格,使得歌剧在舞台上显现出快乐、明亮的气氛。这一幕中,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其塑造了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此外,女工合唱有两段,即《升到天空的烟雾》和《合唱》,前者创造的是一个和平与和谐的气氛,而后者则是姑娘们吵架的情形,这一切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她们通过冲突激烈的动作表现出一个混乱的、嘈杂的赛场气氛。在歌剧的序曲部分,比才使用辉煌蓬勃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取自三个主题组成的歌剧作曲家材料:一是带有斗牛士主题合唱;二是斗牛士之歌;三是题材的命运的象征,使这个主题中的序曲和其他两个主题互相映衬,旨在形成哀与乐的强烈对比,从而作为悲剧为下一幕的预测做铺垫。在第二幕中,恰到好处的合唱凸显了客人飒爽英姿的性格,热烈的斗牛场面以及押注赢家那种愉悦的心情,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的喧闹气氛。第四幕是很简短的一幕,这一幕的最后唱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场内的热烈气氛与卡门和唐·豪塞之间的紧张气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巨大的反差,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形成对主人公悲惨结局的同情与哀叹。虽然作曲家在音乐中一直没有直接表现西班牙风格,但音乐却具有异国情调的特色,用得恰到好处。事实上,《卡门》仅使用三个民间音乐与西班牙风格的材料,但剧中优美的音乐有超过西班牙风格的色彩特征,尤其是旋律、节奏、和声和配器方面。例如,歌剧序曲卡门的中心思想或称为歌剧的主题具有较强的匈牙利人、吉普赛人的调谐特性,它既有温暖、奔放,但也包含悲怆、不祥的征兆,尤其是在最后一个完整前奏减弱七和弦,预示结局的悲惨命运。又如,工厂工人的合唱也采用了西班牙响板的节奏,以弦乐和定音鼓伴奏作为陪衬,使整首合唱有一个典型的吉普赛音乐风格。歌剧《卡门》选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爱情故事,较之以前那些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的歌剧更接近人性。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这部作品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卡门》始终掌握西班牙语音乐最典型的特征,在《阴影的太阳》这段中既充满了激情与阳刚之气,同时也蕴涵着悲伤和难过的意味。在歌剧的结局,欢乐的声音和场景与卡门被杀死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热情的观众在观看狂热的斗牛场面,一边是绝望的唐·豪塞用他的剑刺死了卡门,英雄主义和荒凉毁灭中都使用了西班牙的音乐风格。自由转换的调性也使得这部歌剧创作方面显得特别独特,例如,斗牛士埃斯卡米洛演唱的《斗牛士之歌》使用了f小调,向下交替的一个主要乐段中则是F大调,通过转换调性转移表现斗牛士的气宇轩昂,突出了斗牛士的形象,也体现了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手法的独特魅力。
  三 音乐与情节紧密的融合
  歌剧《卡门》开始,卡门登场,音乐变得傲慢激情,紧张和有气势。这个音乐表演为卡门大胆、泼辣、放荡、愤世嫉俗的性格作了一般性描述。从卡门尖锐的话语中揭示了她的热情,奔放而富魅力的个性。从此为出发点,随着剧情的展开,卡门性格的多个侧面被一点一滴地展现了出来。唐·豪塞第一次看到卡门对他献殷勤,唐·豪塞把花当作卡门,由此可以看出卡门豪爽的性格,也说明了她对爱情的态度。卡门由于与工厂的工人发生争执已被送往监狱,当在监狱里的时候,卡门还嚣张地唱了起来,并以她天生的女性魅力,引诱唐·豪塞,并与其讨论计划使她逃跑,在这里卡门愤世嫉俗以及狡猾的性格,还有辛辣和放荡不羁的一面。在第二幕中,卡门欢快的歌声和跳舞中也从正面向观众展示了卡门的另一面,她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卡门演唱《吉普赛之歌》,热情欢快的音乐,激情的演唱卡门,以及旋风狂潮的舞蹈。这使得歌剧咏叹调达到了一定高度,再次刻画了卡门性格的自由不羁,以及对待生活的奔放态度。当卡门得知因她而入狱的那个军官唐·豪塞被释放时,卡门选择与唐·豪塞在一起,此时唐·豪塞因为放走了卡门被降为了小兵,卡门拒绝了祖尼加的求爱。由此可以看出,卡门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此时的卡门除了之前的桀骜不驯以及热情奔放,更多了一些温柔以及妩媚动人的形象。唐·豪塞为了获得卡门的爱,他不惜与祖尼加拔刀相对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走私犯,这是一个与自己理想相反的新身份。第三幕,由于对“爱”理解的巨大差异,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有了较大的波动。为了使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突出刻画了唐·豪塞的意志薄弱,并以此来衬托人物卡门的“自由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限制”,即卡门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占卜的歌剧情节,被称为卡门死亡的临近,但卡门并没有恐惧,悲剧因素被挖掘出来。在第四幕中,随着戏剧性的冲突,这部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达到了最高点。卡门另寻新欢,彻底激怒了深陷在爱情中唐·豪塞,最终导致了卡门被唐·豪塞杀死的悲剧发生。在面对唐·豪塞的要求、威胁甚至逼迫下,卡门并没有感到恐惧,毅然决定选择她向往的自由,卡门并没有屈服于死亡。卡门不羁、不妥协、不害怕死亡的个性在此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人物形象在此得到升华。
  歌剧《卡门》中的每段旋律都是与整个剧情相配的,它的音乐并不只是为了衬托,而是与整个剧情紧密结合,突出了整部剧的中心思想,使听众在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得到享受,在音乐中感受人物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徐美玲、邹伟雯:《浅谈歌剧〈卡门〉中的米凯拉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S1期。
  [2] 李虻、易为:《歌剧〈卡门〉序曲音乐分析》,《音乐生活》,2013年第12期。
  [3] 严珊:《试析歌剧〈卡门〉中米卡埃拉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大众文艺》,2013年第20期。
  [4] 杨丽:《歌剧〈卡门〉的人物形象塑造与音乐风格》,《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8期。
  [5] 孙瑞雪、张莹:《解析歌剧〈卡门〉中的咏叹调〈哈巴涅拉舞曲〉》,《音乐大观》,2012年第7期。
  [6] 乾直:《歌剧〈卡门〉音乐创作特点简析》,《大舞台》,2010年第5期。
  (李姣,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