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测定其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统计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分析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探究CRKP耐药机制与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20株。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 Compact仪器及配套药敏卡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查询分离菌株所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科室、住院天数、基础疾病、分离标本类型、是否曾经入住ICU、是否曾经进行过侵袭性操作、分离CRKP前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及预后情况进行讨论;采用改良Hodge试验、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双纸片试验、Carba NP试验、碳青霉烯类抑制法(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CIM)四种表型试验初筛碳青霉烯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耐药基因,包括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VIM、NDM、SIM、OXA-48)、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和CTX-M)、Amp C酶基因(DHA)、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ompk36);采用拉丝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试验、血清杀伤试验用来检测菌株毒力情况;PCR方法检测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及毒力基因(rmp A、aerobactin和fim H-1)。PCR阳性扩增产物基因测序结果提交Gen Bank在线数据库比对。结果20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80%以上,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在30%以下。感染患者主要来自老年医学病区的高龄患者及儿科病区的新生儿患儿,标本类型以呼吸道痰标本为主,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感染的主要来源。改良Hodge试验检出KPC基因阳性11株(55%),EDTA双纸片试验检出金属酶阳性13株(65%),CIM试验阳性16株,Carba NP试验检出产A类酶11株,同时产A类酶、B类酶或D类酶9株;PCR结果表明,检出碳青霉烯酶KPC和NDM基因,分别为7株(35%)和8株(40%),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以SHV基因检出率最高,为16株(80%),Amp C酶DHA基因检出2株(10%),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和ompk36分别缺失8株(40%)和13株(65%)。耐药基因组合分为7种方式,以同时产碳青霉烯酶、ESBLs和膜孔蛋白变异为主,占35%(7/20);其次是仅由ESBLs引起的耐药,占20%(4/20);仅产碳青霉烯酶伴随膜孔蛋白变异也占据一定比例,15%(3/20);产ESBLs合并膜孔蛋白变异和碳青霉烯酶合并高产ESBLs各占10%(2/20),其他组合方式10%(2/20)。rmp A基因阳性8株(40%),均为产碳青霉烯酶伴随膜孔蛋白变异株,5株产KPC,2株产NDM,1株同时产KPC和NDM基因,其中5株还同时携带ESBLs基因。Aerobactin基因6株(30%)阳性,与rmp A基因同时阳性5株,4株产KPC基因。fim H-1基因20株(100%)全阳性。检出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型3株、K57型1株,其中2株K1型同时携带rmp A和aerobactin基因,1株K1型和1株K57型菌株仅产rmp A基因,4株均为产KPC基因菌株。结论本研究临床感染患者分离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对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高龄患者和新生儿是医院获得性感染CRKP的主要人群,侵袭性操作及环境消毒不合格是导致菌株院内流行传播的重要原因。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CRKP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碳青霉烯酶KPC和NDM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酶合并膜孔蛋白缺失也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检出产KPC基因的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57共4株,检出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