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音译为“慕课”、“磨课”或“魔课”,其本质上是一种在线教学资源,旨在打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使尽可能多的人自定步调免费学习到来自于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并为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认证等增值服务。自2012年开始,MOOC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MOOC已经成为了政府、媒体、商业与教育等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的背景下,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了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大势所趋的现实问题。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典型代表,MOOC成功开启了“互联网+教育”的运营机制,使课程教学质量这一隐性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显性化,彻底搅动了全球高等教育的市场格局,实现了顶尖高校教育资源在世界各地的共享扩散,满足了人们对高深学问的渴望,为高校组织模式、教学模式与服务模式的革新带来了机遇。如今,我国MOOC已从理论研究向现实应用迈进,并上升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然而,初具规模的MOOC资源迄今却未能有效地应用与推广,在其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人们不仅对MOOC创新扩散的理论认知不足,而且在教育实践层面存在盲区,不能突破MOOC与传统教学融合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为此,高校MOOC之建设应用与革新推广的问题应成为我国MOOC领域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MOOC能否应用推广以及如何应用推广。从学理层面上看,就是高校MOOC创新扩散的相关问题,着重研究的是MOOC创新扩散的动因及途径的有效性,亦即从MOOC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出发,选择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述评、科学计量、内容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等研究方法和工具,对MOOC的创新扩散本质、创新特征与扩散价值、扩散动力、实践现状及扩散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为推进MOOC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促进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首先对研究赖以开展的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及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维持性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疏理,分析了这些理论与本研究所关注问题的结合点。然后根据相关理论,结合MOOC、创新扩散及教育技术扩散等核心概念,揭示了高校MOOC创新扩散的内涵及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2.借鉴创新扩散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维持性创新理论的观点,从破坏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的视角对MOOC的创新特质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已产生的及潜在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从客体价值层面探讨MOOC创新扩散的内在逻辑与动因。3.以高等学校为边界,将与MOOC创新扩散具有直接关联的组织或个体划分为内部利益主体(大学教学系统及其师生)和外部利益主体(MOOC机构、教育投资机构、出版机构、考试中心及网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并从内外两类主体出发,分析MOOC创新扩散的主要角色及其推动力,同时结合MOOC在实践发展中遇到的相关瓶颈与阻力因素,基于技术接受理论构建了 MOOC创新扩散的动力分析模型,探讨了扩散动力与扩散路径之间的关系。4.从平台建设和环境支撑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MOOC创新扩散的实践现状进行了剖析,亦即在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了调研框架,进而展开中文MOOC平台建设与应用情况的内容分析以及高校MOOC及其代表的在线教育资源的管理制度和支撑环境的问卷调研,从而厘清我国MOOC实践与本土化扩散的整体状况,揭示其中凸显的共性问题。5.基于中心化扩散系统模式和非中心化扩散系统模式的理论指引和国家对在线教育的政策导向,同时结合MOOC创新扩散的本质内涵、内在逻辑、动力分析模型以及国内MOOC创新扩散的现状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围绕国内MOOC的早期采纳机构与关键群体,将“规模”、“质量”与“成本”三个高校传统教学的向量分别映射到“引进与建设”、“应用与实践”及“管理与服务”三个层面,构建了我国高校MOOC创新扩散的路径体系,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MOOC创新扩散的具体策略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