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焦煤气废脱硫剂同时脱除烟气中SO2和Hg0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g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汞是大气中硫污染和汞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对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浓度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2015年开始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限值分别为100 mg/m3和0.03 mg/m3。经超声辅助加压浸渍法制备的半焦脱硫剂对煤气中的硫化氢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而其再生较为困难,故称其为半焦煤气废脱硫剂,经检测此废脱硫剂依旧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且其表面又有锌锰铜金属负载物。根据文献,这些特性应该是有利用价值的。结合当前对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汞的排放限制,如果能够将此废脱硫剂用于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汞,则既可以解决废脱硫剂的处理问题,又可以得到一种净化烟气的廉价吸附剂,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本文利用固定床活性评价装置对半焦煤气废脱硫剂(DZMCSC)的脱硫脱汞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超声水合半焦(USC)和半焦吸附剂(ZMCSC)的脱硫脱汞结果,并利用BET,XRD,XPS,FTIR等表征手段检测其脱硫脱汞前后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揭示DZMCSC脱硫脱汞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固定床实验结果显示废脱硫剂DZMCSC能够在120℃下同时脱除模拟烟气中的SO2和Hg0,官能团-OH,C=O和COOH是SO2和Hg0共同的活性吸附位,两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它们之间会存在竞争吸附;废脱硫剂DZMCSC表现出良好的脱汞能力,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脱汞能力大小顺序为DZMCSC>ZMCSC>USC,结果揭示出DZMCSC对Hg0的脱除包含物理吸附脱除和化学吸附脱除,其中以化学吸附为主;化学吸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官能团-OH,C=O和COOH是化学吸附汞的主要官能团,另一方面ZnO,MnO2和ZnS是化学吸附的主要活性组分,其中ZnS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在含氧气氛下,ZnS可以被氧化为元素S,然后元素S再与Hg0相结合生成稳定的HgS。且随着DZMCSC吸附的H2S量的增加,其脱汞效果增强。针对废脱硫剂DZMCSC较差的SO2脱除能力,对其采用超声辅助浸渍氨法进行改性,结果显示氨改性后的吸附剂其脱硫能力显著提高,且随着改性液氨水浓度的提高,脱硫效果增强,但同时也会稍微削弱其脱汞能力。吸附硫剂经氨水改性后的废脱硫剂DZMCSC的孔隙结构变发达,原因是表面物理吸附的H2S分子与碱性的氨发生反应,从而使被H2S分子堵塞的孔打开,这有利于DZMCSC物理吸附脱硫脱汞;同时XRD结果显示废脱硫剂DZMCSC经氨改性后,其中的金属硫化物ZnS含量减小,故其脱汞能力稍微有所下降。
其他文献
基于薄膜干涉光程差公式,介绍了干涉条纹的定域和形状与薄膜厚度、光线入射角、照明光源的类型、条纹观察方式等因素的连带关系,并着重讨论了面光源照明、眼睛观察时,既非等厚又
【正】 薄膜干涉定域的原因是光源为扩展光源。扩展光源是不相干点光源的集合,它照射薄膜产生的干涉,可由其上各点光源产生的干涉非相干迭加获得。一个点光源照射薄膜反射光
期刊
作者采用电化学新方法净化矿山高盐废水,脱盐率高达90%以上。对影响电化学脱盐效果的诸多因素如电流、极板距离、pH值、副反应等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并得到了合理的工艺参数。
目的观察由日本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会(BIKEN)提供的Oka株水痘病毒研制的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按WHO规程要求建立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检测病毒
近些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使得免耕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然而,免耕稻田仍然采用传统的氮肥撒施技术,氮肥颗粒滞留于土壤表层会导致免耕稻田气态氮损失加大,氮肥利
针对战时通信装备备件储备数量确定问题,在抢修器材携带量有限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一个以平均抢修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的备件优化模型;并运用线性规划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给出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杀菌剂烯酰吗啉与咪鲜胺7∶3、3∶2、1∶1和2∶3等4个配比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和炭疽病菌的毒力,并根据Wadley法评价了该4个配比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
得到了劈尖干涉定域中心参量方程和定域深度的解析解,解析地讨论了定域中心和定域深度与入射角、劈尖角、相对折射率、光源位置等物理量的依赖关系.研究的结果对确定清晰的劈
以边缘无浆体表面保护抗原的msplβ基因设计和合成的1对20mer寡核苷酸作为引物,用耐热的Tag-DNA聚合酶经50个循环扩增边缘无浆体模板,扩增产物直接用凝胶电泳检测,并用标准分子量确定。结果表明,只有
在一级近似条件下,导出薄膜干涉条纹的可见度公式,人条纹可见度的角度定量分析干涉定域问题,直观地给出定域中心、定域深度随扩展光源、薄膜的劈尖角和厚度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