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首发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现状,筛选出急性期患者卒中后疲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下肢运动训练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症状、活动能力、社会角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改善患者疲劳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在贵州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血管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疲劳严重度量表(F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卒中专门生活质量问卷(SS_QOL)收集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生活质量情况及临床基本资料,通过c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和生活质量情况。第二部分:选取2017年4月—2017年11月在贵州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血管科住院治疗的62名首发脑卒中急性期卒中后疲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下肢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二天开始训练,每天一次,每次30min,共干预12天。使用一般资料问卷、NIHSS量表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SS_QOL问卷、FSS量表评估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结束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和疲劳严重程度。结果:第一部分:1.共发放问卷130份,在调查过程中因病情变化提前出院而脱落3名患者,回收127份问卷,回收率为97.69%,回收的问卷经两人核对有7份未填写完整,完成率为94.48%。120名首发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男性72名,女性48名,缺血性卒中87例,出血性卒中3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07±13.29岁。120名纳入患者的FSS评分最低分为1.67分,最高分为6分,平均得分为4.33±0.65分。首发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为74.17%。2.根据FSS评分将患者分为卒中后疲劳组(PSF组,FSS≥4分)和无卒中后疲劳组(无PSF组,FSS<4分),其中PSF组患者89例、无PSF组患者31例。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者FSS评分与SS_QOL、NIHSS评分间的关系,结果显示FSS评分与SS_QOL评分、NIHSS评分间均呈正相关。3.分别比较性别、年龄、费用支付、入院方式、工作情况、学历、平均年收入、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卒中类型、卒中部位、既往史、NIHSS评分、SS_QOL评分等22个可疑因素在PSF组、无PSF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有9个因素在PSF组和无PSF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学历、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语言、情绪、活动能力、社会角色和SS_QOL评分。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已筛选出来的9个因素,结果显示: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活动能力和社会角色是PSF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院方式、年平均收入、医保类型、工作情况等资料的分布情况以及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SS、SS_QOL、活动能力及社会角色等的评分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SS、SS_QOL、精力、家庭角色、语言、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个性、情绪、社会角色及思维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下肢运动训练,患者FSS、SS_QOL、活动能力及社会角色等指标的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交互效应显著的指标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提示对照组患者试验前后的FSS、活动能力、思维和个性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1.首发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且疲劳严重程度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即患者疲劳症状越重,其生活质量越差;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活动能力、社会角色是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下肢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症状、降低卒中后疲劳症状对患者社会角色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决心;下肢运动训练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行、花费低廉的优点,可在卒中后疲劳患者的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