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已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因此,脑心血管共病的筛查与防治成为医疗卫生重点工作之一。脑心血管狭窄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大量数据及研究表明在其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过程中炎症反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该病发生和发展的主线之一,即“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在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中,应同时考虑心血管狭窄;而在心血管狭窄的治疗中,也应注意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狭窄,即“脑心同治”。“脑心同治”治疗模式的提出和发展对我们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56例相关脑心联合造影的患者临床资料,对脑心血管狭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进一步探讨“脑心同治”。方法:根据所制定的入选及排除标准从相关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中筛选出研究对象,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后行全脑血管(DSA)和冠状动脉(CAG)的联合造影检查,观察并分析脑心血管的狭窄部位、数量及程度等,统计数据,进行相应分组,采取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得出最终结论。结果:(1)脑心血管狭窄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心血管狭窄的数量与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呈正比。(2)随着心血管狭窄数量的增加,脑血管狭窄数量亦增加,但无论对于单支、双支还是三支冠脉病变的患者,其并发脑血管狭窄的部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血管狭窄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两者常合并出现于同一患者,但一般脑血管狭窄发生较晚。“脑心同治”的概念是新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指针对考虑同时合并脑血管病与心血管病的患者,在进行造影检查时,经一个通路、一次操作,同时完成脑血管及心血管的造影检查,甚至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操作。“脑心同治”的治疗模式一方面提高了治疗效率,加强了各科室间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得患者的治疗过程减少痛苦、降低费用。对相关患者进行脑心联合造影有助于脑心血管共病的早期诊断,同时能推行与发展“脑心同治”的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