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是脑穿支动脉梗死中的两种主要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不同,且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观察脑穿支梗死的不同部位、不同亚型患者发病时血糖的变化情况,分析首次发作穿支动脉梗死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率与长期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数据来自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小于3d,神经缺损症状持续超过24h),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1例患者。通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蛋白(HbA1c)比率计算应激性高血糖率(SHR),同时分析患者的血生化等其他指标,最终的观察指标是180天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两种梗死类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并与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HR与患者的长期不良预后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152,Sig=0.041),而这种相关性在空腹血糖上不显著(Spearman相关系数=0.136,Sig=0.068);不良预后组患者的SH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03±0.23VS.0.93±0.15,P=0.004)。在BAD组患者中的血糖(P=0.033)和HbA1c(P=0.033)明显高于LD组;在BAD患者中,PPA组中的血糖(P=0.008)、HbA1c水平(P=0.006)比LSA组更高,患者预后不良与高龄(64.38±10.631 VS.58.99±10.967岁,P=0.013)和血肌酐高(78.88±24.49 VS.70.49±15.96umol/L,P=0.016)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与BAD组相比,LD组患者的血肌酐(77.98±16.75VS.67.11±17.53,P<0.001)和血红蛋白(139.69±13.71 VS.134.95±16.58,P=0.037)明显更高,其他的指标如胆固醇、甘油三酯、HDL、LDL在两组病例中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应激性高血糖率升高与首次发作穿支动脉梗死患者的长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糖代谢因素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BAD)患者中的影响更大;3.血肌酐可能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4.豆纹动脉(LSA)区梗死是穿支动脉梗死(PAI)中最常见的亚型,穿支动脉粥样硬化(BAD)在脑桥旁正中动脉(PPA)区梗死中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