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周期越来越短,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盲目扩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效果。本研究以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黄河三角洲核心区东营市垦利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遥感调查与资料收集等方法获取多源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对土地利用适宜性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而后通过模型拟合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并进行结构调整与格局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类型及特征:选取2005、2009、2013和2017年春季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垦利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较为复杂,各土地利用类型插花分布严重,盐荒地分布最广但呈减少趋势,其次为耕地且为逐年增加,研究区总体土壤偏碱性且肥力较差。(2)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通过筛选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相关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基于遥感数据、GIS数据和统计数据提取指标属性,分别进行建设用地、耕地和林草地适宜性评价,划分为高度适宜、较高适宜、一般适宜、临界适宜与不适宜5个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地类高度和较高适宜占比分别为30.87%、36.35%和36.84%,土地利用适宜性总体为中等偏低水平,且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升高。对比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区建设用地与耕地空间分布较合理,分别有82.00%和59.04%分布在高度和较高适宜区,林草地有47.40%分布在临界适宜区,需加强保护。(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从环境资源约束和环境质量约束两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模型,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从优至劣各等级占比分别为0.10%、7.60%、30.80%、38.70%和22.80%,总体为中等偏低水平,且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变好,形成生态环境脆弱区-过渡区-稳定区的明显分带性,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也由脆弱区的滩涂(47.37%)+人工水体(32.74%),变为过渡区的盐荒地(31.85%)+耕地(27.49%),再至耕地(36.84%)+建设用地(18.45%)。(4)土地利用空间模拟预测与优化配置:通过构建CLUE-S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进行空间模拟预测,以2017年数据作为验证,其Kappa系数为87%,模拟效果较好。而后在地类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研究区2021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预测,对新增地类存在的与土地综合评价结果不匹配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优化结果减少了新增建设用地、耕地、林草地在临界适宜与不适宜区的分布,而其在高适宜区的分布分别由优化前的52.54%增长到了72.62%,52.27%增长到77.51%,15.51%增长到87.21%,生态环境脆弱区内的67.56%的新增人工水域调增到生态环境稳定区,区域总体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更趋协调。本文针对黄三角滨海典型区,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地类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利用CLUE-S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较好实现了土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对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及保护管理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