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谢平、邹传伟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到2016年“互联网金融”首次写入五年规划纲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对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拓展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渠道、促进金融市场变革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其过去的发展不断受到认可,未来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强调与提升。同时在文献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作用研究、风险研究和监管研究比较丰富,互联网金融研究的薄弱环节在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面对互联网金融多样化的业务,如何进行主要发展业务的选择研究;如何因地制宜进行互联网金融的特色监管与引导的研究。本文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地区差异。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确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别为:财富水平、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消费水平、保险业发展水平,代理变量分别为:储蓄存款、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费收入。实证分析中,本文以描述性统计为基础,阐述了我国27省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各解释变量,自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的总体情况及各区域情况。随后本文对我国27省市总体进行了面板回归分析,经过模型设定检验,最终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确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协整检验确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相关解释变量为长期稳定的关系。为进一步地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并通过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发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并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进行了分解,以对区域间影响因素的差异做出一定的解释。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于政府监管和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需因地制宜,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基于研究不足,本文对于未来研究方向做了一定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