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铬铸铁作为被广泛应用的耐磨材料,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好等优点。但由于高铬铸铁中Cr含量较高,组织中碳化物体积分数较大,导致了其明显的脆性特征。目前,通过堆焊、复合铸造等技术手段将韧塑性良好的普通碳钢或低合金钢与高铬铸铁相复合,获得了韧性良好的耐磨材料,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结合力差、表面开裂等。本文通过不同工艺制备了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合性能,并通过合金化和热处理等手段对作为耐磨层的高铬铸铁材料进行了强化,使其耐磨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获得了具有高耐磨性高韧性的复合材料。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等设备对材料的组织进行了分析。通过硬度、剪切强度、冲击韧性、抗拉强度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研究了高铬铸铁材料在合金化和热处理前后的磨粒磨损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首先制备出具有良好结合性能的Cr16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两组元结合紧密,在界面处没有出现孔隙、夹杂、裂纹等微观缺陷。复合材料结合强度较高,界面处的剪切强度为540MPa,在垂直于界面的方向对复合材料进行拉伸试验,样品在Cr16高铬铸铁一侧发生断裂,抗拉强度为448 MPa。Cr16高铬铸铁和低碳钢在复合材料界面处发生了 C元素的扩散,C原子由C含量较低的低碳钢一侧扩散到了 C含量较高的高铬铸铁一侧,属于明显的上坡扩散现象。由于C原子的扩散行为所致,在复合材料界面的高铬铸铁一侧形成了宽度为55 μm的扩散层。扩散层内的组织由M23C6型碳化物板条和铁素体构成,其硬度达到350 HV。Cr16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为1208 MPa和7.5 J/cm2,与Cr16高铬铸铁材料相比均有明显提高。通过对高铬铸铁材料进行成分设计,本文在Cr16高铬铸铁中添加了质量分数6%的Mo元素,获得了致密度高、耐磨性更为出色的高Mo高铬铸铁材料。与未添加Mo元素的Cr16高铬铸铁样品相比,铸态高Mo高铬铸铁显微组织出现了富Mo元素的M2C型碳化物,基体由Cr16高铬铸铁中的珠光体组织变为莱氏体组织。热处理后,淬火高Mo高铬铸铁样品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40℃淬火获得硬度极大值为65.1 HRC。淬火过程中高Mo高铬铸铁材料发生了马氏体相变,并有大量的M23C6型碳化物在马氏体基体中析出;M2C型碳化物在淬火处理后发生了分解,转变为M6C型碳化物和颗粒状的MC型碳化物。经过高温回火处理,高Mo高铬铸铁材料较差的韧性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材料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在600℃回火时达到极小值47.8 HRC。与Cr16高铬铸铁相比,热处理后高Mo高铬铸铁样品的耐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040℃淬火样品的磨损损失仅为Cr16高铬铸铁样品的四分之一。在回火处理之后,高Mo高铬铸铁的耐磨性进一步提高,且在500℃回火的样品耐磨性最优。将上述脆性较大的高Mo高铬铸铁与低碳钢材料进行复合,制备出具有良好韧性的高Mo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高Mo高铬铸铁与低碳钢材料在保温时间为20min以上时能够达到较好的冶金结合,获得完整的复合界面。在复合材料的界面处C原子由C含量较低的低碳钢一侧扩散到C含量较高的高Mo高铬铸铁一侧,属于典型的上坡扩散现象。在靠近界面的高Mo高铬铸铁一侧和低碳钢一侧分别形成了一层厚度约为37 μm的扩散层和厚度约为85 μm的铁素体带。在淬火处理之后,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明显降低,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与高Mo高铬铸铁材料相比,复合材料样品的冲击韧性明显更好,热处理之后复合材料样品的冲击韧性明显升高,在600℃回火的复合材料样品的冲击韧性高达7.3 J/cm2。本文通过高温熔覆工艺,制备出碳化物体积分数更大的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高铬铸铁熔覆层的组织致密,其组织中主要存在富Cr的M7C3型和M23C6型、M3C型碳化物和富Mo的M2C型碳化物,基体由碳化物边缘的马氏体和晶粒内部的珠光体组成。随着Cr含量的增加,高铬铸铁熔覆层组织中碳化物的体积分数增大,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不同Cr含量的高铬铸铁熔覆层与低碳钢均形成了比较好的冶金结合,界面清晰完整。在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处发生了 C原子的扩散现象,且扩散方向为从高铬铸铁熔覆层向低碳钢,在靠近界面的低碳钢一侧形成了一定厚度的珠光体层,珠光体层的厚度随Cr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高铬铸铁熔覆层一侧形成了厚度约为30 μm的扩散层,扩散层内的组织为屈氏体。高铬铸铁/低碳钢复合材料与高铬铸铁熔覆层材料相比,冲击功提高了约两倍。不同Cr含量的复合材料的剪切强度随着Cr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剪切强度值均在300 MPa以上。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控制理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建立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调控制成为控制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方法旨在利用多个结构简单的智能体,通过信息交互组成一个大规模网络化系统来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对于多智能体系统而言,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方法需要建立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因而难以完成系统的协调、稳定性控制。由此,分布式控制方法应运而生,其鲁棒性好、灵活性高、扩展性强等特点,使得该方法已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导致的出行不便、道路拥堵及环境污染等城市居民出行相关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改善公交线网运行效率低下、覆盖不均匀、居民出行舒适度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吸引城市居民公交出行是解决城市拥堵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键。目前,对于公交线网评价及优化的研究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在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同时考虑车型
背景:在非综合征型和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中,涉及牙齿发育的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与大多数病因明确的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相比,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致病基因尚未完全确定。迄今为止,已报道的与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有关的基因有PAX9、MSX1、EDA、AXIN2、WNT1 OA、EDAR、KDF1、GREM2、LRP6和WNT10B等。EDA/EDAR/NF-κB通路是正常胚胎发育,特别是牙齿、毛发、皮肤和其他外
随着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并网逆变器连接到电网,并网逆变器与电网之间的交互稳定性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提高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为目标,深入研究了由逆变器控制系统非线性造成的双频耦合机理以及由硬件参数和电网参数不平衡造成的多频耦合机理,并且建立了逆变并网系统的频率耦合阻抗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弱电网情况下系统短路比低、本地谐波源多的典型问题,提出了阻抗幅值重塑方法
当地下硐室、巷道等处于高应力开挖环境时,外部异源扰动会改变岩石所处的应力场情况,从而引发岩石的大变形、大位移,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失稳破坏、岩爆等工程灾害。但是,已有的研究通常不考虑机械破岩振动、远源爆破振动、重型机械振动等频率较低的扰动对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而实际上,低频振动引起的循环微扰动作用诱发高应力条件下岩石损伤及破坏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研究循环微扰动诱发
钒钛磁铁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钒、钛元素的主要载体,由于铁、钛紧密共生,钒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钛磁铁矿中,铁与钒、钛无法通过选矿的方法进行分离。目前,高炉流程因其处理能力大、成本相对较低而成为处理钒钛磁铁矿的主流工艺,但仍然存在高炉渣中TiO2难以利用的问题。鉴于钛的碳化/氮化物可以较低温度下发生氯化反应,本文提出以钒钛磁铁精矿为原料,采用内配碳的方式对精矿进行还原和碳/氮化,继而通过磁选获
最近几年随着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开发,极大拓宽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利用范围,使得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达到目前的18.2%。然而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由于无法直接与电极实现欧姆接触,需要使用界面材料来对电极进行修饰以提高对电荷的提取效率,进而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对界面材料自身性能的改性和提高界面与活性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对界面进行改性的基础在
微合金钢由于其兼具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而成为一种多用途工程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桥梁、舰船等基础行业。这类钢主要通过细晶强化和Nb(C,N)、V(C,N)等微合金碳化物/碳氮化物沉淀强化获得良好的强韧性。以超快速冷却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 TMCP(Thermo Mechanical Control Process,TMCP)可有效实现再结晶行为、相变行为和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的精确控制。为充
针对含碳酸盐铁矿石“分步浮选”中微细粒菱铁矿与赤铁矿和石英颗粒之间的异相团聚问题,提出微细粒菱铁矿的选择性絮凝浮选,研究分散剂和絮凝剂对絮凝浮选选择性的调控和强化,以期在正浮选阶段最大限度回收菱铁矿,提高“分步浮选”中铁回收率,并降低或消除微细粒菱铁矿对后续反浮选的不利影响。分散是提高絮凝选择性、实现良好选择性絮凝的前提。通过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的分散试验,研究了矿浆条件对矿浆中矿物颗粒分散和团聚行
锑掺杂二氧化锡(SbxSn1-xO2)导电粉包覆在TiO2基体表面可制备TiO2@SbxSn1-xO2浅色复合导电材料。TiO2@SbxSn1-xO2复合导电材料颜色较浅,可吸收紫外光,既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又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及高温使用性能,可作为导电填料应用于制备各种颜色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如电磁屏蔽及抗静电材料、显示器的防辐射及抗静电涂层材料、气敏元件、红外吸收隔热材料和电极材料等。然而,由于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