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是肝血窦、肝小叶中央静脉和(或)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以肝损伤和急性窦性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种肝脏血管性疾病。国内报道的HSOS多与服用含吡咯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植物(如土/菊三七)相关。近年来PA-HSO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高强度证据支持的有效治疗方法,根本原因在于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对于发病机制,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PAs可能通过对肝窦和中央静脉内皮细胞或对骨髓祖细胞的直接损伤,最终导致肝血窦内出血、内皮细胞脱落及微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含吡咯生物碱植物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pyrrolizidine alkaloid induced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PA-HSOS)的发生和发展。基于此观点,有学者提出抗凝治疗的可能性。2017年发表的《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中提出,对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PA-HSOS的患者在排除禁忌症后应尽早给予抗凝治疗,但强调还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比较抗凝治疗和保肝对症治疗对PA-HSO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将进一步探索影响抗凝治疗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中国4所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49例PA-HSO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和保肝对症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抗凝治疗组在保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或两者联合抗凝治疗。其中抗凝治疗组151例,保肝对症治疗组98例。PA-HSOS的诊断标准采用“南京标准”。本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为对治疗完全应答,次要疗效指标为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安全性指标为两组患者的主要出血事件和临床相关非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采用竞争风险模型方法和Cox回归模型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影响抗凝治疗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抗凝治疗组累积完全应答率高于保肝对症治疗组(60.9%vs 36.7%,HR4.51;p<0.0001)。抗凝治疗组的累积全因死亡率为12.6%,保肝对症治疗组为43.9%(HR0.07;p<0.0001)。在亚组分析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组中,完全应答率的HR值分别为7.05(95%CI,3.00-16.59),5.26(95%CI,2.31-12.42),2.59(95%CI,0.85-7.87)和2.05(95%CI,0.61-6.92);且四组患者全因死亡率的HR值分别0.02(95%CI,0.01-0.09),0.04(95%CI,0.01-0.14),0.19(95%CI0.01-3.98)和0.07(95%CI,0.02-1.27)(交互作用检验p<0.0001)。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抗凝治疗组6.6%,保肝对症治疗组2.0%,p=0.674)。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HR,0.98)越低和抗凝治疗时间(HR,1.27)越长提示抗凝治疗的完全应答率越高。结论:抗凝治疗可提高部分轻度或中度PA-HSOS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生存率。抗凝治疗在安全性上与保肝对症治疗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