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德育的误区及其超越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变革,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知性德育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产生于科技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在我国也曾符合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步入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性德育越来越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知性德育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效就要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从而实现对知性德育误区的超越,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由导言、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等。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知性德育的兴起和特点。这一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知性德育的产生历程及其在我国的兴起表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知性德育的含义和特征,知识德育和思维德育是知性德育的两个表现形式,知性德育具有理想化、科学化和专门化的基本特征。本部分最后还对知性德育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结合我国的时代特点系统论证了知性德育的误区。即摒弃德育的社会历史性和相对性;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和本真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忽视生活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忽略了知行的统一等。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提出了知性德育走出误区的具体策略。具体包括:在德育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推动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德育目标上,坚持个体适应性目标与社会适应性目标的统一,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内容上,把握时代主题,结合时代变化,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俱进;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注重实践,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和互联网;在德育评价上,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标准上的“两个统一”等。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全球化和法治中国建设为背景,从问题、理念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入手,进行文化的透视和解析。从现代意义上讲法治是人类照顾和关怀自己的一种方式或角度,法治关怀也是人类对自
学位
北爱尔兰是来自于漫长人种政治冲突的一个后冲突社会,通常被称为“麻烦”。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北爱尔兰成为了一个分裂的社会,双方暴力冲突不断。1998年4月
全球化打破了农业经济时代的地方狭隘性,表现出一种外向的、突破国界、州界的限制,走向全球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家间相互依存和国际一体化,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国际法
宅基地作为一种稀缺的土地资源必须得到法律上的保护。以往的宅基地法律制度在保障农民生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显著,但近年来由于宅基地法律制度存在着缺陷,导致农村
现物出资作为一种与现金出资并列的股东出资形式,与现金出资共同担当着公司资本筹措的重要机能。相比较于现金出资,现物出资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当今公司立法以效率价值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