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间融合评价方法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假关节是导致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症状复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但目前临床上关于假关节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我们认为过屈位CT对假关节的检测更为准确。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腰椎过屈位CT评价腰椎融合术(PLIF)后融合情况的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于2013年致2015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因腰椎疾患行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的患者48例共58个节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满一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4.6个月。(最短13月,最长18月)。融合的评估采用五种影像学方法:静态X线,动力位X线,中立位CT,过屈位CT,过伸位CT。每三个月行腰椎正侧位片,腰椎动力位片检查,于术后6个月,12个月行动力位腰椎CT,中立位腰椎CT扫描。所有的影像学资料分别由两位脊柱外科医生独立评估。临床疗效的评估采用JOA评分。  结果:在术后一年时,采用过屈位CT所评估出的融合率为66%,此时采用静态X线、动态X线、中立位CT,过伸位CT所评估出的融合率分别为90%、88%、78%、81%。统计学分析显示,采用的过屈位CT评估的融合率显著低于其他三次评估方法。在假关节诊断方面,过屈位CT假关节的探测率明显要高于中立位CT(P<0.01),过伸位CT(P<0.01),动力位X线(P<0.001)和静态X线(P<0.001)。  结论:⑴相比于静态、动态X线、中立位CT和过伸位CT,过屈位CT对于PLIF术后融合状态的评估和假关节的诊断更为有效。⑵摄片过程中的体位变化会对CT结果的获取产生影响,我们在拍摄过屈位CT时,由于充分暴露了后缘的椎间隙,使得假关节更容易被检测。⑶对于PLIF术后病情反复,X线和中立位CT无阳性发现的患者,我们推荐使用过屈位CT进行融合状态的评估。
其他文献
幼儿园孩子群体的年龄太小,心智还不成熟,思维发散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幼儿园大班的美术教学,主要还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主,让孩子乐在其中,孩子对美
目的:构建靶向大鼠GILZ的siRNA腺病毒载体,研究GILZ基因沉默对脓毒症血清诱导成肌细胞代谢的影响。  方法:  (1)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留取脓毒症血清。 
“崩漏”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妇科常见病,现代医学常采用激素、止血类药物及清宫术进行治疗,但易复发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传统中医常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法进行辨证治疗
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能够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所以人事档案管理新方案的不断深化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文章就立足制度的系统化完善、办公的信息化与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