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国家的大粮仓,承担着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的重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10年,东北地区粳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5.60%。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粳稻生产受到耕地面积、稻农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灌溉水缺乏、科技进步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过慢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阻碍了东北地区稻米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如何克服现实或潜在的制约因素,保证东北地区粳稻产量稳定、发展优质粳稻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历史数据、模型构建、企业案例调研以及行业发展前景研究,着重对世界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全国级东北地区粳稻生产布局、稻米供需预测、成本变动对稻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东北粳稻(米)产业化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基于稻米供需视角,分析了世界稻米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全球稻米供需状况。研究表明,从总体趋势来看,世界稻米生产和消费总量增长平稳,并且产需余缺起伏不大,但稻米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其次,基于历史数据,对全国及东北地区粳稻发展趋势、生产布局进行了分析,采用综合优势指数(AAI)对中国各粳稻生产区粳稻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粳稻AAI大于1的省(市、区)依次为:江苏、云南、黑龙江、浙江、辽宁、宁夏、吉林和安徽,东北地区生产粳稻更具优势。第三,利用部门均衡模型预测东北地区2011—2015年水稻产量、农村居民水稻消费量、可外供量及出口量。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五年,东北地区粳稻产量持续、稳步、小幅增长,当地农村居民对粳米的消费量逐年减少,因此东北地区粳稻除满足当地农民口粮需求剩余部分逐年增加,从而得出粳稻出口潜力不断增长;同时,通过建立最优规划模型,分析水稻生产成本变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认为土地费用是影响水稻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农用物质等直接投入品的价格对水稻市场价格的影响也比较大。第四,对东北粳稻(米)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企业调研案例分析,并根据东北地区粳稻(米)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有基础,运用SWOT方法对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分析表明,从近期看,我国应该采用防御战略,保障本国需求,健全粳稻产业化发展机制,努力拓宽延伸产业链,打造知名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打通国内市场。根据研究结论,本论文提出了促进东北地区粳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稳定并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水稻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努力进行科技攻关,提高水稻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四是继续改进稻米的生产加工技术,加速稻米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五是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六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稻农持续稳定增收;七是加快仓储流通体系建设,降低仓储运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