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占总死亡率的第二位。研究表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对于其增殖、浸润和转移起重要作用,而且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甚至可以使肿瘤消退。血管生长因子(Angiogenin, Ang)在体内或体外均具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活性,在一些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 RI)是一种分子量约为50kD的酸性糖蛋白,与Ang具有较高的亲和力(ki=7.1×10-16M),RI与Ang紧密结合后则可以有效地抑制Ang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目前,检测RI最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该方法只能用于半定量测定,且操作复杂、费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特点为不但使结合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且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了酶活性。近年来,用于抗原抗体检测的诊断方法很多,如免疫荧光技术、放免技术等,其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但与ELISA相比存在费时、成本高等缺点,不易广泛推广。间接ELISA法具有特异、敏感、简便、价廉等优点,制备成试剂盒后,极易实现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推广应用。本课题旨在建立稳定、特异的间接ELISA方法,定量检测和分析<WP=5>血清中RI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检测血清中RI含量的间接ELISA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用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转RI基因小鼠不同时相血清中RI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RI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3.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正常人及肿瘤患者(乳腺癌、胃癌、肝癌、肺癌)血清中RI的含量,分析和比较两组RI水平的差异。结果:1.所建立的用于血清中RI含量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方法稳定;2.通过对转RI基因小鼠不同时相血清中RI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转基因4天后即有RI表达,随后逐渐降低,到第三周左右时降到最低,然后又开始上升,到第一月左右时达到高峰,而后又开始降低。3.恶性肿瘤(乳腺癌、胃癌、肝癌、肺癌)患者血清中RI含量下降,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并且, 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RI水平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RI水平比较,则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间接ELISA 法可以用于定量检测血清中RI的含量,为进一步进行试剂盒的研制打下基础; 2.血清中RI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检验RI基因转染成功与否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3.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RI的含量下降,提示RI含量的测定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筛选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