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us)主要是以胆色素为主的泥砂样结石,其病理改变复杂,包括结石形成、局部胆管炎性狭窄、狭窄以上胆管扩张、胆管粘液腺及上皮的大量粘液分泌、神经生长因子蛋白的产生在内的慢性增殖性胆管炎与肝实质的纤维化与萎缩。肝胆管结石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去除病灶与通畅引流。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已在临床上普遍开展。虽然肝部分切除与胆道镜的联合应用,残石率明显下降。但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结果仍存在肝胆管狭窄、高复发率等问题。肝胆管二级分支及以上狭窄的病例治疗效果不佳。慢性增生性胆管炎及由其继发的胆道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高的病理学特征和原因所在。胆管切开取石和手术切除病变肝段是目前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最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肝胆管结石病变的复杂性,特殊部位结石的手术创伤、难度和风险极大,仅少数肝胆外科中心能实施。常有高危患者耐受肝部分切除手术。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途径。胆道消融栓塞是肝胆外科中的一个新思路。该思路基于肝胆管结石的病变在结石产生部位的胆管,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主要目的是切除病变胆管。而肝内胆管结石具有严格的按肝内胆道系统分布的节段性疾病的特点,结石阻塞胆管常导致所属肝段的萎缩、纤维化、“自截”的特征。因此可化学消融栓塞胆道,消融栓塞后的胆道无胆汁无空间,无结石复发可能性。目前对胆道消融栓塞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进行了部分小动物实验,但对于大型哺乳动物胆道消融栓塞后肝脏病理变化过程及机体所受影响仍不明了。有必要经一步实验了解相关病理生理变化,以便寻找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新法。本课题拟行以下两部分研究:1.巴马小型猪胆道消融栓塞后病理变化2.初步筛选胆道毁损剂材料与方法巴马小型猪16头,按胆道毁损剂不同,均分为无水乙醇、醋酸、盐酸和氢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