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早在201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五大试验中证实,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采取机械血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ebectomy,MT)是安全有效的,是前循环中急性大动脉闭塞(emergent large vessel occlusion,ELVO)患者的A/I级循证治疗。这种高效、快速的再灌注治疗大大改善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功能预后。其试验分析表明,每6个接受MT治疗的ELVO患者中,3个以上的患者在症状出现约24小时后即得到缓解,1个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时达到功能独立。此外,MT或症状性颅内出血3个月死亡率的增加无关,这些观察突出了急性大血管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在真实事件中,术者的经验、材料学的进步、影像学的完善、家属的接受度以及120体系的完善,均可以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其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rial,RCT)是否能反应真实事件中的取栓效果,还有待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真实事件中的真实情况,评价各个因素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分析延安地区区域性研究与五大实验差异。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区2017.3月-2019.9月74例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凡是来我院这类患者均先采用头颅CT区别颅内出血,并同时对患者在来院时给予美国国立为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若患者在T<6h,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eoke programe early ct scroe,ASPECT),评分≥6分,NIHSS评分≥6分,高度怀疑颅内大血管闭塞,再行CT同时给予患者行CTA明确责任血管,减少患者在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检查结束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前往导管室,行DSA+机械取栓术。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扩心病、房颤等既往病史,并用血管灌注分级(modifil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记录患者取栓后行DSA后的血管再通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即刻、术后7天NIHSS评分评估取栓效果;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入室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术后患者若脑水肿严重是否去骨瓣。并在术后3个月电话或者门诊随访,给予患者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l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对于患者mRS评分在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对于患者mRS在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分析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再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资料的比较:74例患者男性患者38例,占总人数51.35%,女性患者36例,占总人数48.65%,年龄33-85岁(平均61.15岁),吸烟患者有31例,饮酒患者25例,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9例,房颤20例,扩张性心脏病5例,全部患者预后良好率47.30%,死亡率为12.16%;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61±1.53 VS 4.67±2.38,P=0.021),入室至血管再通时间(1.17±0.42VS 1.37±0.84,P=0.229)、取栓次数(1.37±0.49 VS 2.03±0.71,P=0.000)、去骨瓣例术:4(11.43)VS 4(10.26),P=0.229)。2.取栓效果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术前NIH S S评分比较(18.97±4.35VS21.15±4.93,P=0.047)、术后即刻NIHSS评分比较(9.97±4.03 VS14.64±6.46,P=0.000)、术后7NIHSS评分比较(4.83±2.82 VS 13.31±8.05,P=0.047,P=0.482)、血管再通情况(30(85.71%)VS 31(79.49%),P=0.482)。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TICI分级、术后7天NIHSS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延安地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预后与五大实验汇总研究结局基本相当。2.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天NIHSS评分增高,发病到入院时间延长、合并高血压是影响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少的取栓次数、TICI评分较高是影响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3.机械取栓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预后良好率及降低患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