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摒弃了“根基论”(或“原生论”)和“工具论”(或“构建论”)单一理论对族群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做出解释,坚持辩证阐释的观点。追溯世系等“根基性”由来对于确定祖籍、维系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有在资源竞争、分配情境下,族群认同才会凸显出来。就是说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文化的一面,同时也要关注它社会的一面。
本文力图以河南邓州“台湾村”田野资料为基础做出实证研究,采用历史记忆的视角,面对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明末清初的移民村落“台湾村”何以在近几年内凸显了对高山族强烈的认同。
“台湾村”高山族族群认同的构建,是在根基性历史、文化传统中来“汲取”、强化、实践的。
文章一方面论述“根基性”,即“台湾村”是个现代称谓,在明末清初是作为“闽营”中的一部分而被界定,“闽营”连带着“台湾村”的历史,并包含着地域性、记忆(情感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七家八姓的表述和家谱,则包含着“台湾村”高山族起源、祖先的想象。
另一方面关注族群构建的过程,即精英是如何藉由根基性来“推动”的:文人宣传、寻亲认亲、旅游开发和改祖籍,以及改祖籍过程中的国家话语“少数民族并不少”,这是族群构建中的一支批判性的力量。
与前人研究相比,本文呈现了精英的实践过程,其中族群的历史记忆被选择、被强化。可以使我们反思在当代情境中族群构建的一些特点,除了关注历史文化的自觉传承,还要留心精英参与的情境以及如何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