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认同的构建——邓州“台湾村”的族群认同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eai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摒弃了“根基论”(或“原生论”)和“工具论”(或“构建论”)单一理论对族群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做出解释,坚持辩证阐释的观点。追溯世系等“根基性”由来对于确定祖籍、维系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有在资源竞争、分配情境下,族群认同才会凸显出来。就是说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文化的一面,同时也要关注它社会的一面。 本文力图以河南邓州“台湾村”田野资料为基础做出实证研究,采用历史记忆的视角,面对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明末清初的移民村落“台湾村”何以在近几年内凸显了对高山族强烈的认同。 “台湾村”高山族族群认同的构建,是在根基性历史、文化传统中来“汲取”、强化、实践的。 文章一方面论述“根基性”,即“台湾村”是个现代称谓,在明末清初是作为“闽营”中的一部分而被界定,“闽营”连带着“台湾村”的历史,并包含着地域性、记忆(情感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七家八姓的表述和家谱,则包含着“台湾村”高山族起源、祖先的想象。 另一方面关注族群构建的过程,即精英是如何藉由根基性来“推动”的:文人宣传、寻亲认亲、旅游开发和改祖籍,以及改祖籍过程中的国家话语“少数民族并不少”,这是族群构建中的一支批判性的力量。 与前人研究相比,本文呈现了精英的实践过程,其中族群的历史记忆被选择、被强化。可以使我们反思在当代情境中族群构建的一些特点,除了关注历史文化的自觉传承,还要留心精英参与的情境以及如何参与。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高新区创新型人才成长和群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重点阐述我国高新区创新型人才成长中的群体意识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本文
在输送凝点较高的油品时,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在管壁附近就会出现结蜡层。结蜡层的出现会降低管道的输量、使其摩阻损失增大,输送成本增加。结蜡厚度是评价管道内部结蜡情况的
21 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村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在深入推进“乡村自治”的基础上发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内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
消费是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所以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消费行为本身就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当代女大学生由于
本研究是一项实证性研究,通过在实地对个案的访谈及实地的参与观察所得的资料,以越轨和社会冲突的视角考察和剖析长沙市的马路摊贩现象。   首先简述了研究问题的背景;评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