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喉”事件看美国匿名消息来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匿名消息在美国早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对于匿名消息来源的处理仍没有比较确定的结论。由匿名消息来源而引发的记者入狱/假新闻等事件时有发生。新闻记者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匿名消息,如何处理与匿名消息来源的关系,一直是美国新闻界面临的道德和法律上的难题。 对于匿名消息来源引发的种种冲突,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媒介表象层面的分析,而应通过更深层次的挖掘来探询其根源。本文以“深喉”事件为例,并结合美国历史上有关该命题的几个重大事件,从美国的民主制度/法律精神以及媒介运作等方面对匿名消息来源及其造成的困惑做深层次分析。 本文首先分析了《华盛顿邮报》对“深喉”的运用和保护,指出“深喉”事件为美国新闻界揭发政治丑闻树立了典范。此后,保护匿名消息来源以取得重要证据的模式,成为记者进行调查性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美国民主制度的阐释,分析了匿名消息来源出现的根源以及媒体运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动因,指出正是这种民主制度下的宪政体制导致了媒体和匿名消息提供者在同一事件中的两套不同的行为规范。 法律精神为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提供了保障,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公正审判与隐匿权问题却造成匿名消息案件在不同社会大环境中的不同审判结果。 为匿名消息提供者保密已成为美国新闻界一项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但是媒体滥用匿名消息来源却给媒体自身的正常运转带来极大的伤害。 本文试图从民主/法律/媒介这三个方面分析美国社会对匿名消息来源使用和保护的原因以及匿名消息来源造成的困惑和解决之道,以期对我国新闻界正确运用和保护匿名消息来源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报业经济逐渐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2005年,中国报业经济发展遇到“拐点”,20多年来报纸广告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同时,数字媒
1988年台湾终于解除实施了长达四十年的报禁,报业从此走向自由市场的竞争道路,直至90年代,《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挟着长久的经营与雄厚的势力,与有财团支持的《自由时报》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传播逐渐形成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元文化共生的局面。三种文化因其分别代表的权力、资本、知识而融合嬗变,关系微妙复杂。二十多年来,三
期刊
我国的新闻类期刊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事业。但是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其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与国内非新闻类期刊,如时尚类的,文摘类、文化生活类期刊相比,在总量和规模等方面没
科技新闻作为专业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别之一,已在当今社会新闻传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受众对科学知识需求的激增、媒体间同质化竞争趋势的加剧,以及
传媒经济既是商品经济、又是政治经济,也是公益经济。基于传媒经济的多重特征以及传媒和政治的密切关系,研究传媒经济,就不能仅仅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研究,还要从新制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