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内饰(Car interior)是实现汽车产品功能以及用户体验汽车产品的主要场所,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空间的特征,汽车内饰从本源上说是一个物所构成的人造空间。物属于空间,空间又是物的存在方式。本文研究范畴属于工业设计中造型设计的领域,造型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造型是空间设计的途径,汽车内饰空间设计的本质是对造型存在方式的把握。本文选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依托973计划项目子课题以及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对于造型设计问题的研究基础,结合笔者参与的多个汽车内饰设计项目,聚焦于汽车内饰造型设计的空间设计问题。研究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汽车内饰空间的定义是什么,在认知层面上与造型层面上如何定义。第二,探究构成汽车内饰空间的空间元素如何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汽车内饰设计涉及诸多领域,本文主要对汽车内饰设计中的空间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三个研究目标:第一,定义汽车内饰空间的认知要素,研究各认知要素与汽车内饰空间的构成关系;第二,明确汽车内饰空间中各个认知要素在设计中的具体表征,探究设计师与普通用户对于各个设计要素的认知差异。第三,依据本文对空间认知以及设计要素的研究,构建汽车内饰空间设计方法。本文依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实验实证、实地调研、统计与空间句法计算分析作为本文的实际研究手段。本文涉及到的实验实例主要有:1)汽车内饰空间认知访谈调研;2)汽车内饰的空间特征认知差异实验;3)汽车内饰空间布局感知实验;4)汽车内外饰空间造型认知差异实验。本文涉及到的设计实践主要项目有:(1)《中国重汽HOWO中型卡车设计》;(2)《中国重汽HOWO轻卡设计》;(3)《艾盛电动车内饰概念造型设计》;(4)《E200电动车内饰设计》;(5)《中车株机美学战略手册设计》;这些实验与项目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以及事实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东西方普适空间哲学的分析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提出“物与非物”的空间构架,作为本文研究的空间观。对比分析15种经典空间认知模型,选取最契合大众对物质空间结合汽车内饰空间的客观构成特性,提出汽车内饰空间关系模型,为汽车内饰空间提供宏观的认知框架;也是一种产品空间的认知。对设计师与普通用户关于内饰空间认知访谈调研,结果表明不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用户,皆认为汽车内饰是一个由车身外覆件所围合的封闭空间,汽车内饰中的部件是汽车内饰的空间构成以及空间认知的基本单位;座椅对内饰空间中乘员活动和交流的影响最为显著,座椅排布方式不但影响乘员的活动与交流,也影响人们对汽车内饰空间布局认知。在具体的空间认知路径上,设计师和普通用户两个群体表现出了认知差异,设计师偏向于概括性关联式认知,即通过对构成汽车内饰空间的各个元素进行概括性描述来认知汽车内饰空间;而普通用户偏向于细节分散性认知,即通过汽车内饰空间中若干个空间元素进行逐一认知进而构建对汽车内饰空间的整体认知。综合上述关于汽车内饰空间的构成与认知层面的研究,提出以空间特征、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作为汽车内饰的空间设计研究基础,构建汽车内饰空间的框架模型。2.明确了设计师与普通用户对汽车内饰空间特征的认知差异以及汽车内饰空间特征属性。通过汽车内饰空间认知差异实验,探究了普通用户与有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对汽车内饰空间特征线和交界线的认知差异。通过实验获取对汽车内饰特征线及交界线的认知的相关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不同职业背景人群对汽车内饰造型特征的认知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对于造型特征中的特征识别总量不具有差异性;而对于特征线与交界线的识别而言,普通用户存在差异性,设计师不存在差异性。基于结果可知两个群体对于汽车内饰造型信息的获取量基本一致;普通用户对于特征线认的知敏感度高于交界线,而设计师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敏感度偏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普通用户与设计师关于汽车内饰空间特征识别模型。通过内饰设计实例,展现此认知差异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影响汽车内饰空间的特征造型生成。通过对汽车内饰发展沿革实地调研,结合一般产品属性认知理论以及产品创新模式的研究,提出汽车内饰特征推衍模型,并将此推衍模型运用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为汽车内饰设计提供一个可信的汽车内饰特征生成设计辅助工具。3.汽车内饰中座椅的布局是影响人在内饰空间中活动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因素。通过汽车内饰空间布局感知实验考察汽车内饰空间座椅布局对人与汽车内饰空间的关系,以座椅排布方式相异的7种不同车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车型内饰空间的流通性与私密性。汽车内饰是一个“微型”的载人空间,从空间“构形”的角度,采用“空间句法”对与上述实验中相同的实验样本进行拓扑计算,对获得的相应的深度值、连接值、全局整合度和标准化集成度值进行分析,研究了这些参数与汽车内饰空间的流通性与私密性等特性的关联。结果表明,采用空间句法工具对汽车内饰空间流通性与私密性的计算结果与汽车内饰空间布局实验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就汽车内饰空间的流通性和私密性而言,空间句法作为汽车内饰设计的辅助工具是可行的,可为汽车内饰空间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辅助工具和方法。4.设置了汽车内外饰空间造型认知差异实验,为汽车内外饰造型认知一致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探究了普通用户与设计师群体对汽车外形与内饰形态之间关联特性的认知差异。阐明汽车内饰空间形态的内涵,明确了构成汽车内饰空间形态的三个要素:空间尺度、空间张力和空间表意。空间尺度并不是指的物理学上的尺寸概念,而是汽车内饰的空间尺度,它并非空间尺寸,与空间比例、空间的界面处理和内饰空间体量有关。空间张力是一种非物理概念上的力,而是一种关于形态和感觉的描述,是空间或形态的实在的、可量化描述的变量;表意则是描述空间的意义,在设计学层面上是汽车内饰空间设计意图的表达。基于汽车内饰空间设计属性与汽车内饰造型的关联分析,提出空间理论下汽车内饰空间要素映射关系以及汽车内饰空间造型沟通模式;构建了汽车内饰空间设计模式框架。本文从“求真”以及“求用”两个层面进行研究。从“求真”角度而言,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以及分析,对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定义本文的空间范畴,结合前人对汽车内饰空间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汽车内饰空间的构成与认知范式,将汽车内饰设计从部件造型设计向空间整体设计方向推进。从“求用”的角度而言,本文构建了汽车内饰空间设计模式框架,为设计师从空间角度下进行汽车内饰设计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设计方法。此框架还整合了设计信息物化所需的若干设计工具、模型以及理论,从这一角度而言,此框架亦是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的一个可操作性强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