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民主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伟大成果。它使得我国6亿多农民置身于生动的民主实践之中,学习民主参与方式,养成民主生活习惯。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农村基层民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直选比例和参选率不断上升,选举的规范性和竞争性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农村民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村民的民主意识有待提高,各方力量对选举的干预时有发生,选举后对村委会的监督和问责亦存在很大的问题。面对农村民主的巨大成就和现实问题,如何去衡量和评价我国的农村民主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切的问题。西方民主质量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有效地衡量农村民主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本研究在民主质量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探寻我国农村民主质量的主要维度,构建起我国农村民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规范的流程开发设计研究问卷,进行实证调查。利用基于覆盖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的305个农村的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我国农村民主质量在各个维度的表现以及东部地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差异,并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经济、宗族、政治、社会资本这四大因素对于我国农村民主质量各个维度的影响情况,取得了下述研究结论。(1)对我国农村民主质量的实证调查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农村的民主质量在各个维度上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民主质量法治、参与、竞争、纵向问责和回应性这五大维度中,我国农村在竞争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回应性维度上平均得分次之,而纵向问责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低。这表明我国农村民主已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但农村民主中的民主监督部分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村民在选举结束后对于村委会的监督和约束尚有待加强。(2)对于我国农村民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显示:就经济、宗族、政治、社会资本这四大因素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农村的经济更为发达,宗族影响力更大,社会资本方面的表现也相对更好,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受到乡镇的政治干预比东部地区农村更多。(3)实证检验各影响因素对我国农村民主质量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因素对于民主质量各个维度的影响均未被证实;宗族因素除了对竞争和回应性两个维度的负向影响作用被证实外,对其他维度的影响均未被证实;除了参与维度以外,政治因素对民主质量其他维度的负向影响作用均得到了证实;社会资本因素对于民主质量各个维度的正向影响作用均得到了证实,并且其影响的强度相当大。经济因素的影响未被证实可能是由于“经济不平等程度”这一中间变量的影响,有待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检验。宗族的影响未被证实反映了农村宗族影响力逐渐变弱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