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向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转化的物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大部分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的稀缺性一直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与能源相关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投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能源问题开始日益凸显。从供给层面来看,无论是我国还是全世界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能源问题。解决能源供需矛盾主要有以下三种思路:一是“开源”,即增加能源的开采来增加供给,其中还包括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核能、朝沙能、生物能等;二是“节流”,也就是限制能源的需求。因“节流”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三是“增效”,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单位能源投入带来更多的产出。因此,开发新能源、优化管理与有效配置能源资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己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一国在世界立足的重要能源策略。因此,科学的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以及找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对于解决能源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一种新的低能源发展指数(LEDIO来评价河南省能源效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LEDI虽然和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O在数值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两种值标具有相似的波动以及收敛特征,可以认为低能耗发展指数是一个合理的反映能源效率的指标。通过绘制低能源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图,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各地市低能耗发展状况的空间特征,本文发现河南省的低能源发展指数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2005 2008年间,河南省整体上具有恶化的趋势,这也主要是受重工业发展的影响;从时间角度来说河南省各地市的LEDI指数逐渐趋于稳定,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逐渐减小;从空间角度来说,低能源发展指数也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即经济结构相似的城市其LEDI也处于相同或相近的水平;河南省的LEDI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最后本章还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了河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河南省全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河南省的工业化主要是“量”上的增加,并未实现“质”上有所突破,说明河南省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目前还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河南省18地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河南省18地市间的能源效率具有较强的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在回归分析中,空间自相关系数达到了0.43,说明相邻地市的能源效率改进有助于改善当地的能源效率;科技进步、第三产业占比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权制度对能源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虽然政府干预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三个变量联合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河南省的能源效率:鼓励技术研发,增加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当减少国有企业占比;加强对能源价格的监管力度,对企业进行适当的专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