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州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黄山农场为试验地,调查了温室黄瓜的生态环境、病害种类及发病规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温室黄瓜枯萎病的微生态环境,并初步探讨了温室黄瓜枯萎病的微生态控制技术。1温室生态环境因子与黄瓜枯萎病关系分析在温湿方面,2月温度达10℃左右,2月下旬及3月上旬,昼夜相对湿度最大值均可达90%以上,晚上甚至达到100%,这种低温高湿条件导致了温室黄瓜枯萎病早发。在土壤方面,温室黄瓜常采用砂质土壤栽培,枯萎病随土壤砂性增加而加剧。在病原菌方面,伴随温室连作栽培,尖孢镰刀菌逐年累积,同时逐年加重的温室根结线虫侵染为害形成的根部伤口易于枯萎病菌的侵染,导致黄瓜枯萎病常发和重发。2温室黄瓜枯萎病胁迫下黄瓜微生态变化染病黄瓜在不同生长期根际微生物数量结构性变化。在发芽期,染病黄瓜根际的细菌数量低于健康黄瓜;在结果期,染病黄瓜根际的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低于健康黄瓜。维持黄瓜根际微生态平衡中,前期细菌数量作用大,后期真菌和放线菌的作用大。根据真菌形态特征,从温室黄瓜不同生态位初步鉴定出的丝状真菌35属,酵母菌6属,其中根际初步鉴定出25属,以镰刀菌属、青霉属、木霉属为优势菌。患病植株各生育期根际真菌种类均少于正常植株,在花期,黄瓜枯萎病发病处于高峰期时,患病植株的根际真菌多样性水平降到最低。病株的根、茎维管束真菌以镰刀菌为主,但种类较正常植株少;枯萎病株叶栖真菌以木霉为主;枯萎病植株的花表、果表的以酵母菌为主,真菌多样性较正常植株丰富。根据放线菌形态特征,从温室黄瓜根际共分离并鉴定出放线菌15个属,以链霉菌属、链轮菌属为优势菌。正常根际全生育期都存在链轮菌属、链霉菌属,而病害根际在前期以链霉菌属为主,末期才分离到链轮菌属。根据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 srDNA序列,从温室黄瓜根际分离并鉴定出的细菌种类有9属。主要种类为芽孢杆菌,似杆菌类群,假单胞菌,短稳杆菌,类球红细菌,奇异变形菌。病菌降低的黄瓜根际细菌种类丰富度。T-RFLP及PCR-DGGE方法对黄瓜枯萎病、根结线虫病、黄瓜枯萎病与根结线虫病复合侵染的根际细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在PCR-DGGE分析中发现,除枯萎病和根结线虫复合侵染样品外,假单胞菌是优势菌。T-RFLP及PCR-DGGE方法则显示病菌提高了根际细菌种类丰富度,只是细菌种群的均度下降。黄瓜患枯萎病后,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细菌、氨化细菌、硫化细菌等功能菌群数量相应减少,反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功能菌群数量相应增加,而自生固氮菌变化不稳定。秋茬患病植株功能菌群数量减少幅度比春茬减少幅度大。黄瓜感染枯萎病后,黄瓜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弱。3温室黄瓜枯萎病的微生态控制技术探讨通过菌株平板对峙检测实验,从黄瓜枯萎病根际筛选出真菌、细菌、放线菌拮抗菌株各2株,对枯萎病的抑制效果较好。经鉴定,这六株菌分别是:短稳杆菌,巨大芽胞杆菌,钦氏菌属,链轮菌属,木霉属,头孢霉属。拮抗真菌木霉菌、头孢霉菌与两株拮抗细菌的协同培养效果不好,两株放线菌链轮丝菌、钦氏菌对短稳杆菌有一定的拮抗效果,其他菌株两两间均未出现拮抗作用。对筛选出的木霉菌株、钦氏菌株、巨大芽孢杆菌株3株拮抗菌进行了发酵条件初步研究。同时对钦氏菌株进行发酵罐发酵条件摸索,获得该菌株大量产孢的条件,但还需进一优化发酵参数。盆栽接种试验表明,3株拮抗菌菌株防的效果均比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