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作为政府调节经济运行与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手段,财政支出总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已成为政府与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整体及区域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变动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利用1999-201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整体及区域层面就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①我国财政支出总额及其占G DP的比重、经济性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社会性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均呈逐年上升态势;维持性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稳中有降。 ②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呈小幅波动;第三产业产值占G DP的比重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近年略有下降。三次产业对 GDP的贡献率、三次产业对 GDP增长的拉动率均呈现出“二三一”梯度递减的特征。 ③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强促进作用,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同。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且经济性支出的影响效应大于社会性支出;维持性支出对全国及中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对东部的影响显著为正,对西部的影响显著为负。 ④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注重财政支出内部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性支出及社会性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降低维持性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经济性支出中对第三产业的财政支出力度,最大限度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性支出中科研支出、教育支出力度,提高科技向有效生产力的转化率;降低维持性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