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朝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年的时间,却在清代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其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整顿措施,对“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对考察中国封建制度的自救能力及其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一个时期的历史离不开对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人物的考察,作为雍正年间的“模范督臣”和雍正新政在地方上忠实的执行者,田文镜与雍正年间的改革整顿息息相关,田文镜在地方上推行的改革就是雍正新政的一个缩影,因此要了解雍正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离不开对田文镜在地方上的治理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在肯定雍正新政在清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今天,对田文镜本人也应该作出一个公允的评价。田文镜(1662—1732),汉军正蓝旗人,清代雍正年间著名的“模范督臣”之一。田文镜于康熙年间以监生入仕,历任县丞、知县、知州等地方官,后转任吏部、刑部郎官,迁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等职,在康熙朝一直默默无闻。雍正帝继位以后,他先后担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河南山东总督等职,历仕山西、河南、山东三省,但其主要治迹在河南。田文镜生前身后的遭遇十分特殊,在康熙朝一直默默无闻,到了雍正朝却飞黄腾达,被雍正帝褒扬为公忠体国、实心任事的“模范督抚”,恩宠有加,可是到了乾隆朝又被指责为“苛责搜求”的“酷吏”;在其生前即为举朝所怨,众议沸腾,论奏者指不胜屈,去世以后更是屡遭非议、否定和贬抑。其实田文镜的遭遇是和人们对雍正改革的认识息息相关的,故此本文从历史史实出发,力图在雍正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对田文镜做出尽可能公允的评价。本文包含引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从各式各样对田文镜的评价引出对田文镜进行研究的意义,以及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和当前关于田文镜的研究现状。论文主体部分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康雍易元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局面,铺设田文镜主要政治活动的社会舞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田文镜的政治活动。由修治黄河而落实的“仕民一体当差”措施,引起了绅衿士人们的不满,才出现生员“罢考”事件;大力清查亏空、整顿吏治,又引起科甲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爆发“田、李互参”案;因为在历次政治斗争中都得到了雍正帝的支持,所以田文镜更加实心任事,忠实推行“耗羡归公”和“摊丁入亩”等改革政策,河南、山东等地成了当时全国推行“雍正新政”最卖力、效果最明显的省份,田文镜本人也被树立为“模范督抚”。田文镜无限忠君,为迎合皇帝而大搞“祥瑞”,甚至不惜匿灾不报,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田文镜在雍正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他来观察雍正帝的用人原则和打击科甲、整饬吏治的策略,以及田文镜式的行政作风对当时官场风气的影响。第四部分着重评价田文镜的政绩、性格,了解一些关于他的生活和著述方面的情况,并通过一些对他的评价来反观评价者的立场和行政风格。结语部分是在详细的考察了田文镜的主观作为和其所起到的客观作用以后,对田文镜本人所作的尽量客观的整体性的评价。本文认为,田文镜在政治上惟知忠于皇帝,不党不群,实心任事,行事雷厉风行,措施刚猛峻急,其性情严肃刚强,不徇私情,不畏人言,坚持照章办事,认真而不苟且。但其才能仅长于对新政的推行,并没有十分高明的政治见解和突出的政治才干,是一个忠君、能干的封建官僚,但对其政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应该肯定的。另外,在对田文镜进行评议的同时,本文还以田文镜为视角对雍正新政在地方上的推行状况进行了考察,也对雍正年间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