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疾病类型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UC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连续、弥漫性分布,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受遗传、环境、微生物、免疫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免疫因素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干扰素调节因子5(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IRF5)属于调节免疫系统活动的转录因子家族,可通过Toll样受体通路调节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影响多种类型细胞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IL-1β、IL-10、IL-13、IL-17、TNF-α等炎症因子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IRF5表达水平的增高可增加UC患病风险,但IRF5在UC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首先探究IRF5在UC患者与健康人肠道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其次通过UC动物模型探究IRF5基因全身敲除对UC表型及分子水平的影响,进而探讨IRF5是否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影响UC的发生发展,以期为U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收集UC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肠道粘膜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比较两组人群肠道粘膜组织中IRF5基因表达水平差异。2.所购C57BL/6J小鼠为IRF5基因全身单敲杂合鼠,合笼鉴定其子代基因型,获得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和IRF5基因全身敲除纯合小鼠为实验组。3.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构建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根据两组小鼠大便性状、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全结肠大体观及病理改变,比较两组小鼠结肠炎严重程度差异。4.获取两组小鼠结肠粘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小鼠肠道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IRF5基因在UC患者肠道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4.48±3.06 vs 2.10±1.60,P<0.05)。2.实验组小鼠腹泻、便血、体重减轻等结肠炎症状比对照组小鼠更轻,第6日和第7日DAI评分更低(1.88±0.89 vs 2.79±0.64,P<0.05;1.29±0.84 vs 3.04±1.19,P<0.01),结肠短缩更不明显(6.50±0.23 vs 5.98±0.60,P<0.05),病理损伤更轻。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肠道粘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n)、IL-10、IL-13、IL-17水平更高(P<0.05),IL-1β、TNF水平更低(P<0.05),而IL-2、IL-2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RF5基因在UC患者肠道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群;IRF5基因全敲纯合小鼠结肠炎症状及结肠病变比野生型小鼠更轻,表明IRF5表达水平的下调对UC具有缓解作用。与野生型小鼠相比,IRF5基因全敲纯合小鼠肠道中抗炎因子表达水平上调,而促炎因子水平下调,表明IRF5可通过调节肠道粘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影响UC的发生发展,有选择的控制IRF5的表达水平有望成为UC治疗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