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特殊的地质情况和以往地质研究工作的不足,充分运用了一大批新获取的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同时挖掘以往未给与充分重视的老资料(如能谱测井资料等),以新的研究思想和技术路线入手,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总结出以下一些新的认识:1.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沉积体系分析,认为下乌尔禾组地层存在下超上削的现象,整套地层反映出东面厚西面薄.2.通过对下乌尔禾组地层内部反射特征的分析,识别出五套水进旋回.建立了新的地层沉积模式.3.通过地震层序追踪、岩芯分析和火成岩局部分布的情况,确认在下乌尔禾组地层一段与二段沉积时期之间,存在一次构造变动.4.通过对比地震剖面和对应的连井剖面,以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对全部井进行了新的地层划分,编绘了新的段和亚段.5.对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后,确认该区内部不存在256断裂,只存在7个小断层.6.由于认为不存在256断裂,相应地不认为油田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而认为整个油田全区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深度在-3170米(海拔-2900米).同时认为由于岩性变化大、致密,工区范围内油水过渡带变化大,深度在-2970—-3170米(海拔-2700—-2900米),高差在200米左右.7.成像测井资料经常用于进行裂缝研究,而在用于沉积研究方面尚无系统的报道.在该次研究中,运用7口井的成像测井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研究.8.通过地震资料(古地貌)、岩芯、分析化验资料、动态资料和测井资料(特别是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否定了以往从层序地层学角度提出的三段与四段地层之间有一个最大洪泛面,进而存在30——40m泥岩层的认识,而认为该区是在坡度较缓的冲积平原和扇三角洲平原背景发育的辫状河沉积.9.通过储层特征评价,认为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控于埋藏成岩过程中各种自生矿物的深化和溶蚀.储层非均质性相当严重.主要以物性夹层为主.10.提出了新的有效厚度解释图版,并用新图版解释93口井.11.认为该油藏为具有层状特点的块状油藏,天然裂缝中以构造直劈缝和高角度缝为主,裂缝的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为南东至南西向.12.未射有效厚度约占总有效厚度的2/3,说明该地区油气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对有效厚度的分析,认为各段都存在生产井网控制储量程度差、井网不完善的特点,认为增储上产的措施有四个方面的潜力:第一是各层段内部生产井网未控制的地区,第二是各层段内部生产井网不完善的地区,第三是各层段内部未射开的层段,第四为各段向东南扩边的地区.13.建立了新的地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