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感知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政策可持续性研究——以九寨沟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观念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即是把解决环境问题的视角越来越多地转向更深刻的背景和层次上,例如经济发展战略、宏观政策环境等,以此来寻求解决途径与对策。由于环境政策不仅会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会对其它要素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可持续发展方式下,环境政策可持续性评价的目标、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政策实施中政策制定者、企业、公众三大利益相关主体互动机制基础上,结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微观的层面上探讨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对于环境政策的感知-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基于环境政策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政策可持续性研究。  首先本文在文献回顾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研究中的指标设定与维度构建,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环境政策利益相关主体对于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获取不同主体对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可持续性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描述的相关数据。  然后通过SPSS软件中的相关模块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来确定数据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继而进行相关分析和差异性分析,验证不同主体在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性感知、态度、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显著性程度进行验证。最后结合深度访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为本研究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内容、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方法,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述,阐明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于自然保护区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实现手段。  第二章为学科基础及文献综述。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概括、综合述评,为本文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对学科基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铺垫。另一方面,本研究从利益相关主体感知研究角度  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实行的环境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本研究涉及的环境政策可持续性研究进展、保护区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研究进展以及社区参与等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论述在环境科学中进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探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进行论述。主要包括研究案例地选择,研究对象、变量操作性定义与问项、问卷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的概括性论述。  第四部分为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机制及其体系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及感知研究等理论基础,从相关利益主体界定、感知动力、感知维度等方面进行自然保护区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机制构建;通过对环境可持续性感知指标选取原则、方法、步骤及具体指标说明等方面构建自然保护区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生成初试题项,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对环境政策可持续感知测度项进行检验与修正,获得正式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得基于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实测数据。  第五章主要从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在经济、自然、社会三个维度的感知与态度赋分差异性上分析不同主体对于环境政策可持续性的感知与态度差异。为了验证不同利益主体间对于环境政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感知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通过采用方差分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分析法以及均值比较等对样本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检验。对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不同维度的可持续性感知差异性进行两两比较,探讨不同主体对于经济可持续性、自然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的感知及态度差异。在确定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进行讨论和原因分析,并为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做准备。  第六章主要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LSD方法来进行基于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感知-态度-行为相关性验证分析。验证不同主体对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感知与态度相关性。在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分别验证影响不同主体感知与态度的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并对其差异显著性进行验证。实现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环境政策经济、社会和自然可持续性感知与其环境可持续性态度的相关性,态度与参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及基于不同人口特征的感知-态度-行为相关性和差异性检验。结合深度访谈,探讨影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态度和参与环境管理行为的相关因素、相关系数、影响因子、显著程度等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七章在对研究内容与结论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及实证研究结论,对后续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拓展研究进行了相关论述。得出以下结论:  (1)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不同主体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态度得分由其负面感知最强烈维度决定,与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相似。这一特点与自然保护区不同主体在旅游发展初期更加关注旅游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所不同。在经历过了旅游快速发展时期后,不同利益主体对于不同环境政策(包括旅游政策)在社会可持续性、自然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的感知中不再盲目乐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关注环境政策实施中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对于我国正处在发展初期及快速发展期的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环境管理过程中更加关注对于影响环境政策可持续性的潜在负面效应。  (2)环境政策不同利益主体对于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态度与其参与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不同于一般感知-行为理论研究中态度对于行为的显著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环境政策及相关管理规定在调整过程中的义务性和强制性有关。由于环境政策在环境管理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为具有一定的调整和强制力,导致政策调整对象无需感知而直接履行的参与行为的存在(选举、参加会议、参与护林、防火等工作),这一类型的参与行为并非由其感知、态度决定。但这一类型参与行为对其环境可持续性认知和态度具有一定影响,进而对其他环境参与行为产生影响。  (3)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三个人口属性中除性别要素外,其年龄、所受教育程度对其感知及态度差异的形成有直接相关,对于环境政策可持续性感知、态度差异与其自身属性及所处政策调整身份不同也有所差异。由于政策制定者对政策的理解较为成熟,一般对政策有较高的认可度,对可持续性的态度也较为积极,但政策政策的调整对象则由于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对其可持续性感知存在差异。对于环境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言,在环境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更应该注意与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在对于环境政策认知和理解上加强沟通,提高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培养参与能力,拓宽参与渠道,减少政策执行不当,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的不信任甚至对立情况的发生。  (4)不同主体对环境政策可持续性在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认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在九寨沟环境政策实施过程中一直强调社区参与,但是由于沟通不畅、以及环境政策相关利益者之间互不信任等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其他文献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更易引致垄断现象,掌握系争数据可能为强化抑或阻碍市场竞争的双刃效果,数据的收集、处理、利用等环节会相互作用和反馈循环,从而对市场竞争产生叠加、聚合
近年来,高压、大口径输送管道的发展与应用对管线钢的强度和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道焊接过程中,焊缝与母材很难做到同质等强度,因而一般焊接过程都存在强度失配问题。不
It has always been a primary conc for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to make last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improvement of global govance.
期刊
The world today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With increasing common challenges facing mankind, the call for improved global govance is gr
期刊
热电材料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转换材料,由于具备无需传动部件、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以及环境友好性等特点而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导电聚苯胺(PANI)是聚合物类热电
近年来随着煤制油行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煤制油生产中转化1吨油需4-5吨煤和8-9吨水,生产中排放大量的含油废水。煤制油企业为了降低淡水用量,都在
鉴于过渡族金属铜和铁的玷污对硅基材料和器件的影响,研究直拉单晶硅中铜沉淀和铁沉淀的行为,不仅在理论上对“缺陷工程”的丰富和拓展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在生产工业中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