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症,是常见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类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的改变,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一直不清楚。此外,以往研究缺少对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探讨,对抑郁症治疗过程中相关细胞因子变化也鲜有报道,对抑郁症的免疫学形成和发展机制阐释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研究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采用中医药手段治疗,探讨其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的免疫学机理。研究内容包括:1.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慢性不可预见性抑郁模型中的变化选用的动物模型为慢性不可预见性小鼠抑郁模型。对小鼠连续21天每天给予一定强度的随机刺激:禁食禁水、倾斜饲养、水平振摇、湿养、昼夜颠倒、通宵照明、夹尾、冷刺激、热刺激、噪音刺激等,造模结束后对模型小鼠进行开场试验、糖水偏好试验并测定其体重、摄食量的变化,以此作为评价指标对造模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抑郁模型的逐渐形成,模型组小鼠14d、21d的体重较对照组小鼠显著下降;模型组小鼠的摄食量与空白组摄食量相比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造模21天时观察到显著性差异,因此21天可形成抑郁模型。造模小鼠无菌条件下分离腹腔巨噬细胞,培养并以LPS刺激,用ELISA法、MTT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上清液中NO、TNF-α、IL-1β、IL-6等细胞因子的含量,观察造模过程中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NO在造模过程的第3d、7d均未发现显著改变,而在造模的第21d时显著下降。其分泌TNF-α的能力有提高趋势但未发现显著差异;分泌IL-1p能力在造模的中后期(7d、21d)显著提高;分泌IL-6的能力在造模后期(21d)显现出了明显的提高。2.针药结合治疗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抑郁模型行为学改善作用及对巨噬细胞的影响。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手段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抑郁模型小鼠进行治疗,观察治疗不同时间后模型小鼠行为学的改变情况,并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治疗7d后,氟西汀组与针药结合组均能改善模型小鼠水平运动、糖水偏好等相关的抑郁样行为。治疗14后,模型动物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表现为开场行为学的好转。但在糖水偏好方面仍维持较低水平,各治疗手段未显示出改善小鼠糖水偏好的作用。治疗干预14天后,这两组都显示出显著的改善小鼠糖水偏好的效果。治疗7d、14d后,针药结合治疗组小鼠巨噬细胞分泌NO的能力得到显著的上升。治疗7d后,针药结合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显著下降;治疗14d后细胞因子TNF-α、IL-6显著下降,IL-1β虽然也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未差异。3.甘麦大枣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抑郁模型行为学改善作用及对巨噬细胞的影响。采用甘麦大枣汤灌胃治疗,观察其对抑郁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并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可能的免疫学机制。发现: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模型小鼠7d后,对模型小鼠的糖水偏好率、体液消耗量、体重都有显著的影响,在治疗的14d糖水偏好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图3-2)。甘麦大枣汤治疗组小鼠的NO分泌量在第7d和14d时都显示出显著的提高效果,其提高作用与氟西汀组相似。用甘麦大枣汤对抑郁模型小鼠治疗7天后巨噬细胞分泌IL-6的水平显著下降,TNF-a和IL-1β的分泌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但未发现显著性差异;到第14天时,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组的小鼠巨噬细胞分泌TNF-a和IL-6的能力出现显著的下降。由以上结果我们得出:在抑郁症的整个发生过程中,伴随着小鼠行为学、对幸福事件感知能力、体重、摄食量等一系列指标的改变,表现为在抑郁症形成的中后期,小鼠运动能力、探索能力显著下降;糖水偏好率显著下降;摄食量减少;体重减轻。与此同时,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在造模完成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a、IL-IL-1β能力的提高和分泌NO能力的下降。提示抑郁症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炎症的发生,免疫应答的激活。中医药治疗(针药结合及甘麦大枣汤)能显著改善慢性不可预见性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提高模型小鼠对幸福事件的反应能力。与此同时,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的能力,并降低巨噬细胞分泌TNF-a、IL-6的能力,对IL-1β的分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药物治疗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提示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