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说过:“至少母性的妒忌、血腥的复仇、尽职殉难之类,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尽管目前尚属罕见——可以对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提供新的角度。”本文研究的正是梵第根所提到的“血腥的复仇”。但笔者的目的并非是“理解和阐释不同作家的天才和艺术以及读者大众情感的变化”,而是以中西典型的复仇文学为分析文本,把复仇作为人类的一种隐秘心理情结来研究。通过分析其表征意象、基质成因及价值显现等层面,我们可对人类蔚为壮观的复仇文化、复仇文学背后所潜存的心理动因及生命价值促因有一粗浅认识,这或许对我们从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研究复仇文学有所裨益。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复仇情结进行分析。 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复仇情结表征意象分析。众多的复仇文学、复仇现象虽呈现出各异的具体形态,复仇的原因、动机、过程、手段、方式、结局等虽不尽相同,但其中的复仇却都与血、梦等意象紧密相联。复仇这种表征层面的共性同时又是跨时代、跨民族的,其相同、相通表象的背后隐伏着人类复仇情结共同的特质。复仇文学中的血意象直射出复仇情结内质中的本真血性和生命冲动,复仇文学中的梦意象折射着复仇情结潜伏的、坚忍超绝的、不可遏抑的特质。复仇情结的这些表征意象从人类活动的外在层面展现了其内质深层恒久、广远的共性。 论文的第二部分为复仇情结成因的共时性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个层次的需要,一旦某种或某几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受挫感。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受挫使人丧失了家园根源性的完整感和男女初源性的合一感,这是复仇情结共时性成因的隐秘心理动因。尊重需要满足受挫让人在所生存的现实社会中丧失了归于社会主流并得到其价值认可的可能,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受挫把人置于一种无法遵循自身原则或社会价值准则提升、完善自我的困境,这二者是复仇情结共时性成因的显性心理动因。这几种主要的需要满足受挫大多时并非各行其是,而是交杂作用,共同构成了复仇情结共时性的成因。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复仇情结所体现的强力意志进行价值定位。复仇活动的一度盛行和复仇文学的经久不衰体现了人类复仇情结的恒久性、深远性。而人类的“热衷”既有浅层外在具体社会价值的维系和促恿,又有深层内在生命强力的鼓动和推助。前一原因是直接的、具体的,但却短暂,而后一原因是间接的、潜藏的,但却持久而强大。这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加固着复仇情结承传的纽带,而人类也在这一过程中张扬着自我的生命意志强力。 通过对中西典型复仇文学所蕴涵的复仇情结的简略分析,我们不仅能对人类复仇情结的特性。共时性成因和其所体现的生命强力有一粗略了解,而且或许也能对复仇文学的研究有一新的认识。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有人对复仇情结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虽有一定的拓荒性,但其片面和矛盾之处也在所难免,这些缺憾希望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