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史上,《论语》代表了早期儒家的哲学成果。然而,先秦文化文、史、哲相融合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探讨文学的发展进程时,不但把其当作哲学著作看待,而且需要尽可能发掘其中文学的因素,以便完整地展现文学前进的脉络。因而,研究《论语》的文学成就是必要的,学者们在撰写文学史时,也注意到了这些。 在此之前,很多研究者在《论语》的文学成就方面,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探索往往宏观而粗略,他们指出了《论语》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却没有系统、深刻地加以说明。因而具体而深入地研究《论语》对文学发展产生的作用,成为笔者的意愿。本文对学界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仔细地梳理,力图结合自我体会,尽最大可能把《论语》的文学价值呈现于读者面前,故命名为《<论语>的文学研究》。 本文分为上、下两编进行探讨: 上编:《论语》对人物的刻划。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划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论语》文本以孔子为核心,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外较为形象生动的有孔门弟子、隐士等。结合前人的论述,笔者分别进行不同程度地概括归纳,并把自己的见解融于其中。对于孔子的形象,详细地加以说明,把其分为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温文尔雅的儒者风范、博学聪睿的智者神貌、有如凡夫俗子般的夫子五个部分。对于孔门弟子,笔者以子路、颜回、子贡为代表,展示其姿态万千的风貌。对于隐士的形象,不仅分类析别,而且探究其某些深层的文化内涵。《论语》虽“无意为文”,但其刻划人物形象的方式依然具有某些规律性。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即: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示人物;通过不同的语录类型展示人物;通过历史与文学的结合展示人物。结合文本的实际情况,采用表格直观显示和逻辑深层分析的方式,道出《论语》刻划人物方面巨大成就的特点和根源。 下编:《论语》的语言。本部分包括六个方面。其一,孔子的语言观及其弟子们的继承。这是《论语》巨大语言成就的理论根基。其二,《论语》的语言风貌。即:书面语与口语的融合、文采华赡与朴实醇厚的统一、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凝练含蓄、明快显豁与精警睿智的共存。这是《论语》文本的整体风格,也是《论语》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而具有文学色彩的重要表现。其三,语言的音韵美和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