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切肤之痛,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不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更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不良贷款的金融监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不仅仅涉及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更需要外部监管的力量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时,可以发现其成因中政策性因素强烈,故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时间集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制度转轨时期。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金融领域开展了全面有力的清理整顿工作,同时各银行机构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上银监会的设立和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强化,为我国银行业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机。2011年以来,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省的涉外经济受到了较大冲击,以钢贸、光伏、造船、鞋服等行业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救急措施相继退出,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政府多领域调控启动,新技术进入导致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新的经济环境对银行资产质量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描述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金融学理论,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不良贷款在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发展变化的原因,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内部管理和晋江银行业外部监管的有效做法及不足之处,并指出,在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环境下,应当通过强化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内部管理控制、监管机构指导协调、政府主动参与配合的多元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公共资源,最终实现有效压降邮储银行晋江市支行不良贷款规模、优化地区金融市场环境、持续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