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世同堂》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反映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它将将视角下移至老北京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用日常琐事反映抗战这个宏大主题。在这部作品里,战争和历史成为叙事的背景和底色,八年抗战的历史被肢解为一个个老百姓的生活史和生存史。小人物生活的凸显,战争和历史的虚化,是这部作品独特的叙事手段和技巧,这种手段和技巧将抗日战争这个宏大主题做了微观化、艺术化的处理,使作品达到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力量和人性力量,给读者以新奇的审美体验。在《四世同堂》中,历史成为小人物的生活史和生存史,也是小人物的血泪史和奋争史。小人物是作品文学题旨的表现者和承载者,人物性格和生存命运反映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描写的人物有一百多个,其中重要人物也有三四十人,人物职业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人物形象有“老者”、“承继者”,也有“明天”的形象。“老者”以祁老太爷为代表,他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一个灵魂,他是民族文化“老化”的集大成者。“承继者”以瑞宣为代表,他承担着家族和民族命运延续的重任。“明天”的形象以钱诗人、瑞全们为代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是民族“新生”的象征。这些人物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表面上看,有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仇人关系、同志关系、敌我关系、恋人关系等等。但从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根源划分,“老者”中孕育着民族新生的希望,如钱诗人,“承继者”中有须摒弃的民族败类,如瑞丰,“明天”又需经过磨练和捶打,如小顺。作者先让祁老人淋漓尽致地展演他的敷衍、苟安、隐忍,是为了突出最后的反抗,加强了读者对“弃其(传统文化)糟粕”的强烈的认同感。作者写钱诗人所受的屈辱和压迫,是为了突出反抗的决心和力量是何等强大,传达作者对民族涅磐的信心和信念。每个人物及其关系都寄托者老舍对文化的反思和拷问。《四世同堂》描写的是各个人物的生活和生存史,各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史和命运史,同时也是文化在人物身上的积淀史和影响史。比如,钱诗人被捕前多受中国传统道家的出世思想影响,出狱后主要受传统狭义精神的影响,祁老人北京城的灾难“不过三个月”的理论源于老北京的生活经验,瑞宣的彷徨与苦闷源于传统儒家尽孝、尽忠的思想影响,冠晓荷的“讲究”多受满清皇室闲适作风影响。各个人物的生存和生活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因由。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根基;北京风情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皇室遗风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质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民族的命运和历史进程。传统文化、北京地域文化、满清皇室遗风共同影响和造就了老北京的普通小市民。文化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是《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的文化背景。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即叙事结构、人物构成和叙事背景,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反映了作品的叙事主题。叙事结构是叙事手段和技巧,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人物构成是叙事主题展现的载体,是叙事内容的灵魂;叙事背景为叙事主题的透彻展现提供了舞台和土壤,同时深化了叙事主题。通过对《四世同堂》文学叙事的分析,发掘老舍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是本论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