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eing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已经被讨论了两千多年。现代哲学也同样在讨论这一问题。在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流派中,其代表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在讨论这一问题,尤其是在海德格尔那里,being问题被放在哲学研究的首位。在现代欧陆哲学中being问题是一个显学。与之相平行的分析哲学也同样在讨论being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以现代逻辑的分析手段,淡化了being在古希腊哲学中实体、本质、共相等含义,突出了个体性、殊相、实用性等特点。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集中介绍有关being这一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重点。第二章“古希腊哲学中的BEING概念”,将从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家的文本入手,来介绍being一词在被引入哲学后,其用法是如何从以动词为主转变为以名词为主,成为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在巴门尼德那里,being首次被作为哲学范畴引入,还保留了大量原有动词的特征。发展到柏拉图,being的含义随着柏拉图本体论学说的转变,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名词的用法也更明显。Being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的being已经完全名词化,实体化,其用法和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其中还存在一些矛盾。第三章“分析哲学对BEING概念的淡化”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分析哲学对being概念的淡化:(1)专名问题的凸显,显示了个体事物地位的凸显;(2)Eidos的谓词化,类此逻辑的形式使作为本质的种属与偶性同作为谓词,降低了本质的地位;(3)以一摄多的共相意义的淡化,直接体现了being作为共相的淡化;(4)“元一”的隐退,整体的隐退与个体的凸显相呼应。第四章“结语”,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初步的结论: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相比,淡化了being作为本质、共相等含义,强调了作为殊相和个体性的存在,这正是现代性的一种体现,与古希腊哲学所体现出的古代性,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