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和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现合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两种疾病均为良性妇科疾病、与雌激素相关,均具有生长功能的异位子宫内膜,主要临床症状相似,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ICAM-1)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粘附、转移相关[1,2],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可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3],学者们猜测其可能在EMT和AM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MCP-1两种蛋白在EMT和AM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两种疾病中的作用,为今后对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提供新思路。目的通过检测ICAM-1、MCP-1在EMT和AM中的表达情况,研究两者在EMT和AM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子宫腺肌病在位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及对照组四组中ICAM-1、MCP-1蛋白的表达情况。2.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的全部数据,关于四组中ICAM-1和MCP-1的表达计数,选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关于ICAM-1和MCP-1在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的相关性,选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四组中ICAM-1的表达在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中,ICAM-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腺上皮细胞膜。在巧囊异位内膜组中ICAM-1表达主要呈现弱阳性(+)—强阳性反应(+++),阳性表达率为92.31%(12/13);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主要呈现弱阳性(+)—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6.92%(10/13);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中主要呈阴性(-)—弱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0.77%(4/13);在对照组中呈现阴性(-)—弱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0.0%(4/10)。其中巧囊异位内膜组中,ICAM-1表达强度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肌病异位内膜组、腺肌病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相比,三组中表达阳性率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内膜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肌病在位内膜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中MCP-1的表达在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中,MCP-1阳性表达主要定位在腺上皮细胞胞浆,部分细胞膜、细胞间质也可见阳性表达。在巧囊异位内膜组中,MCP-1表达主要呈现弱阳性(+)—强阳性(+++),阳性表达率为100%(13/13);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中主要呈现弱阳性(+)—中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2.31%(12/13);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中,腺上皮细胞膜呈弱阳性(+)—中阳性(++),阳性表达率为76.92%(10/13);在对照组中可见细胞膜呈阴性(-)—弱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0%(6/10)。其中巧囊异位内膜组中MCP-1表达强度、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高于腺肌病在位内膜组、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CAM-1、MCP-1蛋白在巧囊异位内膜组、腺肌病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对照组四组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s=0.648、0.692、0.646和0.730(P<0.05),表明两种蛋白在四组内膜中表达有一定正相关关系。4.在内异症异位内膜细胞间质及吞噬细胞中有出现MCP-1蛋白强阳性(+++)表达情况。结论1.ICAM-1与MCP-1在内异症异位内膜表达增高,提示其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ICAM-1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表达降低,提示其粘附功能可能发生了改变,具备一定迁移能力。3.ICAM-1与MCP-1在四种子宫内膜中存在一定正相关性,提示ICAM-1与MCP-1在EMT、AM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相互作用。4.MCP-1在内异症异位内膜细胞间质及吞噬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可能与巨噬细胞活化、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生成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