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方式,其目的之一是实现原语语篇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有效交际。由于语境裂缝的存在,译者有责任建构译语读者与原作作者之间的交际和谐。文章基于美国哲学家Richard Rorty的再度语境化理论。在Rorty的哲学领域,再度语境化是指语境概念的重构。它所要表明的是人类思想是信念、欲望或语句态度之网,这个网在不断的重新编织中接纳新的信念、欲望或语句态度,从而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新的语境。具体的讲,再度语境化的基础是语境。该理论的现实意图在于更成功地应付环境。运用在翻译领域是指原语语篇语境的重构,即如何在动态多向性语境化基础上去把握翻译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包括语境、读者、译者)以及翻译主体怎样有效利用“再度语境化”使译文既更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又能满足读者要求。 本文再度语境化的翻译策略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使译语文本因巧妙溶入了译语文化语境而较容易为该文本读者所接受,从而弥补语境裂缝,通过译语文本,在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尽可能实现原语读者和原语作者之间业已达成的有效的交际。这一点在文化特色成分的翻译中尤为突出。 文章首先主要从文化差异、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翻译中再度语境化存在的必要性。接着指出作为一种以译者为主体,译语读者为优先考虑的翻译策略,在理解阶段,再度语境化体现为运用原语文化语境知识来理解原文,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得作者想表达的信息;在表达阶段,再度语境化表现为采用具体的翻译方法,照顾特定文化语境对译语读者的局限,对原语语篇进行加工,以期实现译语读者和原语作者之间的有效交际。接着文章归纳了在翻译文化成分时单纯的直译可能引起的三类问题:对于译文读者来说译文没有传递任何信息、译文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和译文传递了奇怪的信息。然后文章指出再度语境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表达阶段,具体体现为采用以下三种翻译方法,即:信息增添、信息缩减和信息转换,同时对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