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301调查总统备忘录,宣布拟对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由此拉开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序幕。在商谈了接近两年,历经十三轮高级别经贸磋商后,中美双方于2020年1月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由于此次经贸争端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国内外学者纷纷从政治、经济、法学等角度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研究,然而话语层面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并且话语层面的研究主要从新闻学、隐喻、批评话语分析等角度展开。因此,本论文运用文化话语研究的理论框架对中美主流报纸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进行整体、动态的研究。本研究按照中美贸易摩擦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收集了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中美主流报纸《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本文把中美贸易摩擦看作话语事件,借助语料库技术(关键词,索引,搭配,词簇),运用文化话语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中美主流报纸新闻报道的话语主体、内容/形式、目的/效果,并试图揭示中美报纸建构出不同中美贸易摩擦话语的文化历史因素。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报纸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研究发现中美报道的话语主体主要包括中美政府、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然而,在《纽约时报》中,特朗普出现的频次显著高于其他话语主体,体现了特朗普和中美贸易摩擦的高度相关性。在内容/形式上,中美报纸都关注贸易摩擦引发的关税,经济影响,华为,贸易谈判等话题。不同的是,《中国日报》还强调合作以及双边关系,而《纽约时报》则更关注协商的结果以及贸易协议。然而,中美报纸在呈现这些话题时使用的语言及基调差异很大。《中国日报》通过描述贸易战对中美双方甚至世界带来的经济损害将中美贸易摩擦刻画成一个不利于任何人的负面事件。并且《中国日报》通过描述中国对贸易对话和双边关系的倡导塑造了中国爱好和平、有大国担当、愿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但是,《纽约时报》试图抹黑中国,将中国描述为造成此次贸易摩擦的过错方以及美国最大的敌人,塑造了中国的负面形象。这体现出《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新闻报道在目的/效果方面的差异。中美报纸针对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不同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儒家学派中的“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即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但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以及“天赋使命观”让美国热衷做世界的领导者,维护美国霸权。除此以外,两国之间的历史关系也影响了中美报纸对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差异。一方面,中国近代史上被侵略的遭遇让中国更加珍视和平,另一方面,中国在新世纪的迅速崛起让美国将中国视作其自身发展的最大威胁。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文化话语理论用来解读新闻报道的可行性,并且为中美贸易摩擦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揭露出中美贸易摩擦在于两国文化以及价值观的不同,丰富了目前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