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层士人作为宋代士人阶层队伍中的重要一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选取宋代的大量下层士人为出发点,通过探讨下层士人在科举失败或放弃科举后所选择的各种治生途径,并详细考察其在基层社会作为商人、教师、书会先生、讼师等进行的活动,以期进一步说明下层士人的活动对社会道德教化和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下层士人的治生途径及对基层社会的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就必须要证明宋代大量下层士人群体的存在。宋代由于“崇文抑武”政策的实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及教育的发展,士人数量迅速增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部分数字资料及关于科举状况的描述性资料进行梳理,虽难以像今天的统计学一样得出其确切数值,但可大概分析出不同地区科举参加的人数及及第率,得出在宋代士人科举及第的艰难状况。这就造成进入官僚阶层的士人数量极少,下层士人群体的庞大,为之后更加深入探讨下层士人治生途径的研究奠定基础。宋代下层士人虽在基层社会活动,但其本身也具有对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因此其活动对基层文化的建设也产生重要影响。他们结合宋代不同的社会状况和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出路。一是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崛起,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升。因此存在一部分下层士人投身于文化市场之中,以书会先生、说书人、“卖诗”“鬻文”的身份谋求生存。二是宋代教育迅速发展,官学、私学迅速兴起,文化作为士人最重要的依靠,投身教育是一份既可谋生又有尊严的出路,因此大量下层士人选择成为教育者,对推动教育水平、范围的提升和文化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三是由于“抑商”观念的改变,有一部分下层士人投身于商业之中,秉承着“言商仍向儒”的传统理念从事商业活动,对提升商人队伍的素质和基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此外,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地域特点也会影响士人的出路选择,他们在选择治生途径方面有一定的社会性。以宋代的科举大省江西为例,结合江西重文、好讼、信鬼神的独特社会环境,分析士人所从事的讼师、占卜师、塾师工作,并详细阐述在活动之中对下层士人本身和江西社会和谐稳定、素质提升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