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西学输入问题比较研究(以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为考察阶段)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777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整个人类文明来看,对于一具体历史问题的发生,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总是有极大的偶然性的,而绵延不断的文化却是无数偶然组成的必然,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以最深刻的方式改变着历史。然而“文化”这一个重要的因子却常常被忽略。 本论文正是用文化阐释历史的一个尝试。本论文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透过文化的视角、通过对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日西学输入问题的比较研究来揭示文化对历史、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及其作用方式,同时在中日比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做一反思,以期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近代以来,包括宗教文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内容在内的西方文化(亦即“西学”)大规模地向东方的传统世界渗透,形成了一股“西风东渐”的历史风潮。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期,“西风东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在西学输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中国和日本却产生了极大的差异,由此这两个传统的东方国家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以主动和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通过一系列的西学输入活动,不断地将西方科学文化之优势与本民族文化之精华相融合,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进程。而在中国,当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奇的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在扬弃本民族传统文化之糟粕与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进行融合这一核心步骤上,却不像日本那么卓有成效,致使中国非但没有在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走上近代工业化之路,反而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除序言部分外,本论文共分三大章和一简短结语: 第一章是对中日民族文化形态的比较。这是整篇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了解了中日文化特性之根本不同才能对中日在西学输入问题上的差异作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中日两国大多数方面的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民族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在全球逐渐加快的近代化进程中,这种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并最终使中日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第二章偏重史实的陈述。它分“两国西学输入的过程与举措”和“两国西学输入的命运与结果”两节,对中日两国西学输入的具体过程和效果作了较系统的描述。其中第一节“两国西学输入的过程与举措”,通过时间上的分期叙述对中日西学输入问题作了纵向的宏观观察和对比;第二节“两国西学输入的命运与结果”则对中日西学输入不同命运和结果的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如此一纵一横,我想对中日西学输入这个问题就可以有较全面的了解了。 第三章“中日西学输入差异之文化溯源”是论文的重点与核心。本章通过对中日西学输入差异之民族文化根源的上溯与追寻,希望能把文化因素的深刻作用及发生方式梳理清楚。从中可以看出,在西学输入过程中,中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导思想,而日本却以“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为立国之策,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文化渊源的。在第三节,本人对中日西学倡导者作了单独的比较,因为这些西学倡导者几乎构成了当时中日两国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堪称当时文化界的代表,这种比较有助于直观的了解中日传统文化的不同。 文章最后,笔者作了题为“前世不忘,后事之师”的结语。我个人认为,历史对当前社会的借鉴从来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也是历史学科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之一。 中日两国在西学输入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在众多的原因当中,文化要素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也是最发人深省的一个课题。可以说,迥然相异的民族文化形态是导致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的“西风东渐”在中日两国产生不同效果的最核心因素。
其他文献
美国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有90%以上的美国人表示信仰上帝或某种宇宙精神,有数目和派别众多的宗教组织活跃在社会、政治舞台上。宗教对美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是学术界讨论的
以95份玉米微核心种质和3份常用玉米转基因受体材料(A188、HiII和综31)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对玉米再生相关候选基因ZmLEC1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并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策略揭示
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群体。近代历史上,西方来华传教士人数众多,涉入中国社会范围广、程度深,加上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