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内阁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到嘉隆万时期达到鼎盛,首辅制也在此时正式确立。内阁次辅伴随着首辅的产生而产生,是内阁中地位排名在第二位的阁臣。文臣通过特简或廷推进入内阁后,再凭借资历升职或皇帝直接提拔成为次辅。次辅在内阁中处于地位低于首辅,又高于其余阁臣的特殊位置。次辅在阁的职能与一般阁臣相同,但也有其特殊性。嘉隆万时期,内阁首辅用主票拟的方式把持朝政,与次辅以及其余阁臣的地位差距拉大,阁臣间的等级差别明显。历任次辅由于个人能力、所处环境、与皇帝和首辅的关系不同,其任职情况也不尽相同。次辅与首辅关系融洽、个人能力强,则任职期间在政治方面多有建树。次辅同期的首辅独裁柄权,个人能力又稍弱的,则对政事不敢有所评议,充位而已。内阁次辅与首辅是合作或对抗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次辅在阁辅佐首辅处理政务、协调关系,首辅与次辅亲密协作共同辅政。但随着地位差距拉大,为把控大权,首辅与次辅展开对抗和倾轧。次辅与皇帝的关系不定,与其自身性格、能力有关。有些次辅能获得皇帝的青睐,甚至依靠皇权取代首辅。有些次辅则未能获得皇帝赏识,地位屈于人下,甚至最终也只能以次辅致仕。司礼监与内阁是权力对立关系,一些正派的次辅不与宦官为伍,而有些次辅为了私利与宦官相勾结。言官对阁臣起监察制衡作用,但随着嘉隆万年间内阁权力的增大,部分言官趋附首辅或次辅,成为首次辅权力角逐的先锋。为了早日登上首辅之位,一些次辅奉承皇帝、勾结宦官、笼络言官,利用其势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明代嘉隆万时期首次辅之间的倾轧,对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重了明中后期的政局混乱和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