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的经典地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经由各种力量建构出来的。《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当代继承,表面上是一个古代经典叙事文本的现代影响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演进问题。论文以《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当代继承为场域,在本体论意义上,重新思考和探寻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特有的内在规定性。《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主要体现在写实、家族史诗以及文化、诗化叙事这三方面,这是研究者的共识。论文从“作为一般文学资源的继承”和“作为小说范式的继承”两个观察角度,以上述三个方面作为基点,展开分析论述。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虽然汲取了《红楼梦》人物塑造的具体修辞手法,但只是作为一般文学资源的继承。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是统治性的主流叙事范式,在其小说观念的统摄下,人物塑造的最高追求是“典型”,典型人物具有揭示本质的认识性特征。而《红楼梦》的人物则具有溢出典型的启示性特征。《红楼梦》对物质空间的建构,展现出富有弹性的召唤性修辞原则,小说中的物质空间除了充满精神性和情感性的“实境”——“此岸”世界,同时还有具备超越性和追问性的“虚境”——“彼岸”世界。《红楼梦》架空具体历史时间的修辞策略,使得小说叙事更具终极追问的力量,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建构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而现实主义小说叙事,遵循的是对于物质空间的再现性修辞原则。《红楼梦》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世态人情的资源滋养,但《红楼梦》从原生态生活、尤其是中国的真实人际生态中生成的小说修辞方式,在现当代文学史的各个历史分期中,都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继承。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家族史诗”小说,“以家喻国”的命意和真理性表达的诉求,导致小说整体结构以揭示本质和必然性的因果逻辑展开。《红楼梦》的主旨和命意则更具超越性,并不依赖“历史希望原则”,非因果逻辑的结构方式,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失去“鸟托邦”力量的支持之后,提供了新的掌握现实的可能途径。《红楼梦》的叙事,充分动员了此前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各种资源,对诗歌传统的化用和互文性的设置,有效地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品质。而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大多是面向“现实”和“创新”的,对“诗化”和“互文”的认识继承,非常有限。《红楼梦》创建的独特的中国小说叙事范式,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失落了,但对于探素中国小说叙事的未来可能性,“《红楼梦》范式”的价值还有待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