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口作为重要的物流节点,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随着区域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融资问题渐渐成为港口企业的主要问题,决定了港口的生存和发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沿海港口的管理体制作了重大改革,先后经历了中央主管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时期、地方管理时期,港口建设的投融资体制也随之进行了重大调整,港口开始实行拨改贷、以港养港的财政政策,这些投融资政策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我国港口形成了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国内港口主要融资方式有政府财政、外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国内金融机构贷款、证券融资、内部融资、中外合资、专项基金等方式,但就近几年情况看,中央和地方对港口投资力度日渐下降,申请外国政府贷款较难,中外合资的方式若利用不慎,会对企业而造成伤害。目前在国内建立专项将基金的难度相对较大,会增加港口企业负担。随着港口企业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上市融资优势不断显露,同时债权融资依旧在港口企业融资仍占有较大份额,这两种方式已渐渐成为港口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从80年代开始,我国港口企业一波又一波的上市融资,目前中国港口上市企业已逾20家,我国是世界上港口企业上市最多的国家,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港口企业上市,虽然股权融资存在诸多益处,但是我国港口企业仍与政府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股权进行融资的有效性仍有待商榷。而债权融资中银行贷款占据了还很大一部分,港口建设期较长,会给港口企业带来较大的还贷压力。其次,我国港口企业融资顺序与优序理论相悖,即港口企业有较明显股权融资偏好、其次是内部融资、最后才是债权融资,在理论上我国港口企业融资顺序不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本文通过对港口上市企业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分析,希望发现我国港口企业上市融资的有效性以及我国港口企业最佳的融资结构,对港口发展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9-2013年我国港口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针对我国港口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港口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方面,本文从融资结构对绩效影响出发,总结融资结构以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相关文献,理清企业融资结构与绩效的理论关系。实证方面,首先计算出港口综合绩效。从港口竞争力和财务绩效两个角度,财务方面按照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水平和股东获利能力五个层面设定11个指标,港口竞争力方面设定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效率值、港口货物吞吐量效率值2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取得13个港口5年综合绩效值。使用综合绩效值与融资结构变量进行面板分析,就我国港口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港口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实证结果结合我国港口企业融资实际情况对我国港口上市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并对我国港口类企业融资决策从宏微观角度提出建议。宏观上完善港口法律体系,进一步推动港口政企分开,减少民间资本投资港口的投资门槛,降低民营资本的进入壁垒;微观上港口企业应避免盲目选择上市融资,降低银行信贷依赖度同时充分利用债市融资,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港口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