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来处理,结果会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对信息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和加工,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可见注意偏向是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的,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查阅已有文献发现,有关注意偏向的研究多集中在外界情境或刺激特征上,由于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探索个体内在因素与注意偏向的关系也很重要。根据注意资源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可知,个体的人格特质对其注意偏向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有学者将自我分化作为人格特质,并认为其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考虑到高低分化水平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带有情绪色彩刺激的不同反应,特引入自我分化这一变量,希望探讨自我分化水平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但是,在不同自我分化水平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加工和处理上,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高分化水平个体在面对外界不同刺激时,没有任何情绪反应,仍能专注且理智的处理事情;有学者认为当压力足够大时,高分化水平个体也会产生身体和情绪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针对这一点,注意资源理论和情绪一致性理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即个体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的情绪效价相一致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和认知反应。基于此,本研究引入情绪诱导这一因素,探讨当被诱发出不同的情绪状态后,不同分化水平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本研究共包含了两个实验:实验1以带有社会意义的情绪面孔为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旨在考察自我分化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2在实验1基础上,将短影片作为情绪诱导的材料,进一步探讨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分化水平对注意偏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不同自我分化水平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差异显著。低自我分化水平个体表现出对快乐面孔的警觉,对愤怒面孔的回避;高自我分化个体对情绪面孔不存在任何注意偏向,表明他们对情绪面孔给予相同的注意力;(2)积极情绪诱导下,不同自我分化水平个体的注意偏向差异不显著,但均对快乐面孔表现出更优先的注意,同时对愤怒面孔均不存在回避偏向。(3)消极情绪诱导下,不同自我分化水平个体的注意偏向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对愤怒面孔和快乐面孔的远离与回避,而低分化水平个体对愤怒面孔的回避上比高分化水平个体更明显。(4)无情绪诱导下,高低自我分化水平个体的注意偏向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愤怒面孔的注意偏向上,低自我分化水平个体存在回避偏向,而高自我分化水平个体不存在任何注意偏向;在对快乐面孔的注意偏向上,低自我分化水平个体存在警觉倾向,高分化水平个体也不存在任何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