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属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鼠耳蝠属(Myotis),为中国新纪录种,主要分布于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朝鲜,其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型,捕食方式为“拖网式捕食”(trawling)。2009年,在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研究了河流不同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中,将大趾鼠耳蝠活动河流生境划分为13种类型,录制并分析不同河流生境回声定位声波,并与陆地生境的声波特征比较,结合各生境特征深入探讨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生境的适应性。
1.各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均使用调频型(FM)回声定位声波,具有1-2个谐波,声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谐波。本研究中大趾鼠耳蝠峰频(54.63±5.10)较高、持续时间(4.65±1.09)较长、起始频率(94.39±33.78)高而终止频率(39.40±4.03)较低,即带宽较宽。地理差异、生境差异及采样时间差异均可能是造成其声波特征变化的原因。
2.陆地与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结构不同。声波参数差异显著p<0.05),判别率为66.1%。并在植被开阔度相似,水面特征不同的相对开阔和郁闭生境与陆地生境比较中得到验证。河流对蝙蝠回声定位行为产生干扰,大趾鼠耳蝠通过升高峰频、增加带宽获取目标精细信息以避免河流干扰,通过缩短持续时间,延长脉冲间隔时间以避免声波重叠。但声波振幅并未增加。
3.水面物理特征影响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结构。部分声波参数在平滑、粗糙和急流特征的河流生境问差异显著。水面物理结构,尤其是粗糙水面,显著增加生境复杂程度,增加蝙蝠捕食难度。植被开阔度相同、水面特征不同的三种相对开阔河流生境中,水面粗糙生境(CNO5-10)峰频最高、持续时间最短、倾斜率最大,高频有助于复杂背景中猎物及目标信息的获得,可直接反应水面粗糙生境中大趾鼠耳蝠的回声定位策略。与相对郁闭的河流生境相比,开阔生境中大趾鼠耳蝠表现出低频、窄带、长时、较小倾斜率的声波特征。体现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
4.河流各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一定的总体差异p<0.05)。水面平滑的各生境间,随生境开阔度的增加,大趾鼠耳蝠声波频率和带宽逐渐降低,脉冲持续时间逐渐加长,波型逐渐平缓。在急流生境间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表现了相似的规律性变化。水面粗糙的各生境间声波参数规律性变化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当平滑河流生境水面上空足够开阔时,两岸植被对其声波结构无影响。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结构调整与河流生境特征相适应。
综上所述,大趾鼠耳蝠河流不同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且陆地和河流生境中声波差异显著。河流水面物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声波可塑性特征对大趾鼠耳蝠复杂生境中的捕食活动至关重要,是蝙蝠发声与环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蝙蝠的生境资源利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