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天敌昆虫作为一类有效的自然调控因子,对害虫的种群增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而在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以及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是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的一种重要的抑性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对于抑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与蔓延具有积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该虫的人工繁殖已获成功,但在室内饲养过程中仍有许多技术值得优化。本文从寄主-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在寄主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敌昆虫作为一类有效的自然调控因子,对害虫的种群增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而在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以及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是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的一种重要的抑性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对于抑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与蔓延具有积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该虫的人工繁殖已获成功,但在室内饲养过程中仍有许多技术值得优化。本文从寄主-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在寄主种类、寄主龄期、天敌饥饿程度和天敌接虫密度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旨在花绒寄甲的人工繁殖过程中筛选出理想的替代寄主种类、寄主蛹龄和理想的天敌接虫龄期以及接虫密度,结果分述如下:(1)通过系统比较大麦虫和黄粉虫两种替代寄主发现寄主种类对花绒寄甲的寄生特性和生殖适合度具有明显的影响。在选择条件下,68.09%的花绒寄甲幼虫选择大麦虫蛹且寄主定位时间为32.38 min,而只有31.91%的幼虫选择黄粉虫蛹且寄主定位时间为47.93 min。在非选择条件下,当以大麦虫蛹为寄主时,花绒寄甲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和寄生率分别为79.55%、68.18%和90.91%,明显高于以黄粉虫蛹为寄主时的相应的参数值(56.19%、47.14%、79.05%)。花绒寄甲在大麦虫蛹上的发育历期明显长于以黄粉虫蛹为寄主的花绒寄甲发育历期,从大麦虫蛹中羽化出的花绒寄甲成虫在体重、体长和体宽等形态指标上均高于从黄粉虫蛹中羽化出的花绒寄甲。与来源于黄粉虫蛹的花绒寄甲相比,来源于大麦虫蛹的花绒寄甲的产卵前期更短,产卵块数更多,产卵量更高,但卵孵化率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大麦虫蛹为最优替代寄主,建议在花绒寄甲的人工繁殖中使用大麦虫蛹作为寄主。(2)选择化蛹后0、0.5、1、2、4、6、10 d的大麦虫蛹作为寄主进行寄主选择和人工接虫试验的结果表明,在选择性试验中,花绒寄甲幼虫寄生除10日龄的寄主蛹以外的其它寄主蛹,且随着寄主蛹龄的增加,寄生选择率和实际寄生率逐渐下降,寄主定位时间逐渐延长。在非选择性试验中,花绒寄甲幼虫的寄生率同样随寄主蛹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寄生2日龄前的寄主蛹时的幼虫化蛹率、羽化率明显高于寄生4日龄后的寄主蛹。花绒寄甲的发育历期(幼虫期、蛹期以及幼虫-蛹期)和成虫形态(体重、体长和体宽)随寄主蛹龄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以寄生于2日龄的寄主蛹的花绒寄甲发育历期最长,成虫体型最大。寄生于不同寄主蛹龄后羽化的花绒寄甲成虫在产卵前期、产卵频率、卵块数和卵的孵化率等方面并无差异,然而寄生于2日龄的寄主蛹产生的花绒寄甲平均产卵量明显高于寄生于4日龄后的寄主蛹产生的花绒寄甲。综合分析认为2日龄前的寄主蛹是有利于花绒寄甲生长发育和后代适合度提高的最优寄主。(3)当选择孵出后饥饿0、1、2、3、4、5 d的花绒寄甲幼虫进行接虫试验时,幼虫的饥饿程度差异明显影响花绒寄甲的寄主定位时间,表现为饥饿0-2 d的幼虫对寄主的定位更快,而饥饿3-5 d之后的幼虫定位寄主的能力明显更慢。不同饥饿程度的花绒寄甲幼虫对寄主的寄生率均可达到90%以上,且不存在差异;然而,饥饿2 d之前的幼虫比饥饿3 d之后的幼虫在人工接虫后具有更高的化蛹和羽化率。花绒寄甲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接虫时幼虫饥饿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延长,但羽化出的成虫在形态上差异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应尽量选择使用孵化当天的,最迟不超过2日龄的花绒寄甲幼虫进行接虫。(4)在室内按2、3、4、6、8、10头/蛹的接虫密度进行人工接虫时,随着初始接虫密度的增加,幼虫的寄生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明显,每头寄主蛹中花绒寄甲幼虫的化蛹数量和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增加,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接虫密度为4头/蛹时达到最大值。该虫的发育历期(幼虫期、蛹期和幼虫-成虫期)显著缩短,雌雄成虫的形态指标(体重、体长和体宽)显著下降。对不同接虫密度处理下羽化的成虫生殖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接虫密度的增加,成虫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每周产卵次数、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明显减少。当前的结果认为4头/蛹的接虫密度对于花绒寄甲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产量最优。
其他文献
借助于艺术与科技的高度整合,当前虚拟艺术主要表现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技术基础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沉浸、交互体验的艺术形式。尤其伴随着互联网、智能交互等新技术的冲击,虚拟艺术已从传统图像的沉浸体验延伸至多感官交互体验的范畴,研究重心也逐渐转为人与人、人与虚拟环境的交互性艺术。因此,对于虚拟艺术本身及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强化且复杂的交互特性的理解,如何构建更好的虚拟艺术交互作品,以及如何运用到相关实践及应用等,
跌枝是树木盆景的一种特殊类型,而跌枝盆景则是当今流行的动感强烈、造型奇特并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新类型。跌枝盆景的研究和创作为中国盆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跌枝盆景的造型特点在行内已形成美学共识,但目前其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基础理论已不能适应现实发展,对创作实践缺乏指导。针对此现状,本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基础理论和创作技法为研究重点,并形成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本文认为,跌枝是指在盆景树冠中具
噬菌体作为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在对抗细菌耐药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噬菌体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黏膜生理和屏障功能的影响。将120头初始体重为(7.35±0.03)kg的25日龄的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4组仔猪分别饲喂对照饲粮(添加50 mg/kg奎烯酮,有效含量25 mg/kg;75 mg/kg金霉素,有效含量11.25 mg/kg)及添加
当前,针对制造业和物流业,怎样采取有效的联动方式来推进两业共同发展,成为国家和各省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制造业和物流业,通过选择联动发展,一则可以改善制造产业发展方式;二则可以推进现代物流业朝向更高水平方向发展,为制造业提供服务。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性的政策和文件,如:2014年出台《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中都重点阐述过,要积极开展二者间的互动。同
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干扰以及红壤区本身的气候、土壤特性决定的脆弱性,使南方红壤区成为我国侵蚀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植被恢复是改善、恢复土壤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团聚体作为土壤抗蚀性重要指标,是有机碳的重要储存部位。另一方面,有机碳又是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的重要胶结材料,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彼此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研究,可以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生态效益评价及土壤质量改良提供有效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一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的竹种,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氮(N)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之一,其中铵(NH_4+)和硝(NO_3-)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无机氮形式。为进一步明确毛竹幼苗的氮形态偏好,本文研究了水培条件下毛竹幼苗对不同氮形态的生长响应特征及吸收能力差异,同时对毛竹中的铵转运蛋白基因AMT(Ammonium Tra
在线监测系统可对经过的地铁列车轴温和轮温进行监测,对温度异常的轮对进行警报,以避免由于轴承问题、抱闸运行等原因产生不良后果。通常来说,警报的列车需要下线甚至清客,因
氮(N)和磷(P)是限制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两种元素,为了获得更多的木材产量,N和P通常被用于人工林的管理。随着全球变化,中国南方地区N沉降加剧,森林生产力限制因素发生改变,尤其是在P匮乏的南方红壤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当中。目前,人们对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人工林关注较多,但对林下植物关注较少。林下植物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西是油茶主产区,种植面积达74.90万hm2。油茶主要种植在红壤区域,但红壤中磷含量低是油茶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因此,为完善油茶磷素营养的理论基础,并为油茶高产以及油茶林高效集约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开展施用磷肥对油茶叶果生长和叶片磷
江西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但约有30%水稻采用人工撒直播种植。人工撒直播稻种在田间无序分布,秧苗生长不均匀,通风透光性差,易感染病虫害,且后期抗倒伏能力差。机械化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轻简化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促进水稻产量稳产高产。然而,江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现有一些大型水稻直播机具不能适应丘陵小田块作业,且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品种精量播种的要求。为此,本文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