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至五代文殊菩萨典型造像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rn_p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殊为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主司智慧,因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身份,其形象在佛教造像中被大量塑造。本文以国内现存的大量文殊菩萨典型造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资料的梳理以及实物的考察,运用图像学、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文殊菩萨造像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五代时期这一完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笔者首先简要阐述了文殊菩萨的身份,对目前有关文殊菩萨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方法以及创新点。全文以造像出现的先后时间为序,首先对文殊菩萨的四类典型造像进行个别分析,包括具体的造像特征以及产生的缘由。并最终形成了由维摩经变相中的文殊、作为胁侍菩萨的三尊像中的文殊、骑狮文殊,以及新样文殊四类主要造像形式构成的文殊菩萨造像产生及发展的脉络体系。此外,笔者进一步对各类型造像之间的关系以及造像的总体特征变化,如她的女性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使这一体系更加的丰富。   最后,笔者在对文殊典型造像进行了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溯源,分析了文殊造像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力图寻找出产生文殊菩萨造像并促使其进一步发展的最本质的原因,并将这些众多复杂的因素作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包括相关佛教典籍、信仰的流传、特殊的社会环境等等。从而能够从纵向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殊菩萨造像产生发展。   无论是小到研究某一类型的造像,还是大到整体造像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通过回答“怎样”到“为何”的过程来体现的,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从而形成对中国文殊造像本身一个清晰、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也为了解整个佛教艺术以及研究宗教信仰与社会、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其他文献
成语解释中,“辞不达意”是指言辞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艺术创作中,“辞不达意”是指形式不能准确诠释内容。我在本科毕业展中见过一张招贴:用“清明”二字诠释白色脸谱。
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美术的革命也触及到了传统绘画的领域,越来越多致力于艺术救国的画家们先后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思想,接受了西式教育,并把这种教育方式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非进化”的判断,长期以来,成为严重困扰中国古代建筑史叙述的重大障碍,在本土话语体系内解决这个问题亦非轻而易举。钱穆先生曾说,近人误认为中国史自秦以
石涛的一生,主要受三种思想的影响,早年当和尚时的禅宗思想,中岁进取的儒家思想,以及晚年东下后的道家思想。在石涛思想变迁的过程中,儒家入世思想对石涛生活道路的变化起着
工业设计对于整个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产品的设计往往成为商品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国家都已看到工业设计的强大推动力,如美国,韩国,日本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