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四平医护卫校近年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实践技能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采用同步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对比,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探讨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优劣,同时为学校的护理教学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四平市医护卫生学校2012级护理专业的四个班级共2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法。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技能教学中,其中两个班采用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另两个班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实践能力中核心能力(静脉输液操作、无菌技术操作、心肺复苏操作和口腔护理操作)的考核成绩,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考试成绩以及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对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以及毕业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对2012级实习护生的满意度数据。利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的方法,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两组均数的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处理;两组率的比较应用?2检验。以检验水准α=0.05判断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同步实践组及传统教学组在性别(χ2=0.24,P=0.622)和年龄(t=1.83,P=0.068)上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同步实践组在基础护理实践能力中四个主要方面:静脉输液操作、无菌技术操作、心肺复苏操作和口腔护理操作的考核平均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同步实践组在《基础护理学》教学理论成绩、实验成绩、职业资格证成绩三个方面,其平均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同步实践组与传统教学组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得分的教学态度、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其平均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同步实践组与传统教学组通过毕业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对实习护生在职业心理素质、护理沟通能力、护理处置能力、护理健康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的满意度结果比较,职业心理素质(?2=0.491,P=0.484)、护理健康教育能力(?2=0.921,P=0.3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护理沟通能力(?2=9.119,P=0.003)、护理处置能力(?2=5.202,P=0.02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在对问卷二中职业心理素质、护理沟通能力、护理处置能力、护理健康教育能力四个维度的分项比较结果,得到:同步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在加强学生护理技能操作规范性(?2=19.586,P<0.001)和熟练程度(?2=16.507,P<0.00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7.941,P=0.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2=0.199,P=0.655)、专业知识解答能力(?2=2.792,P=0.095)、创新能力(?2=3.074,P=0.080)、运用新技术能力(?2=0.918,P=0.338)、观察病情能力方面(?2=2.271,P=0.132)、执行医嘱能力(?2=0.653,P=0.419)、护理评判思维能力(?2=2.526,P=0.11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护理实践能力的得分成绩。2.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理论成绩、实验成绩、职业资格证成绩。3.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态度、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满意度的评价得分。4.在毕业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对实习护生在职业心理素质、护理沟通能力、护理处置能力、护理健康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同步实践教学法在护理沟通能力、护理处置能力方面优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职业心理素质、护理健康教育能力方面同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