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是二十世界上半叶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作家,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跻身于美国七位获奖者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评论界和读者都推崇《愤怒的葡萄》为其巅峰之作。但是,对斯坦贝克本人而言,《伊甸之东》意义更为深远。“我所有的东西几乎全在里面,可是还没有装满。里面有痛苦和兴奋,喜悦和烦恼,邪念和善意——构思的愉快和些许失望,以及无法形容的创造的快乐”<2>。作品描写了两个移民家族从美国南北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命运。在小说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一个美籍华裔——李庆中的形象。生活在东方主义盛行,对华人充满歧视和偏见的时代,斯坦贝克成功打破了东方主义的中国人的原型,塑造了一个诚实正直,博学多思,充满爱心的中国人形象。通过李在美国社会中寻找身份定位的历程,从处于社会的边缘,到逐渐被周围的人接受,斯坦贝克为我们展示了多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份寻找的途径——文化杂交。
本文主要探讨了李作为华人移民的后裔,在充满敌意和偏见的美国社会的身份定位及寻找的历程。全文共分为七部分。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约翰斯坦贝克的生平,写作特色,以及其作品《伊甸之东》的内容及研究现状。另外介绍了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学说以及与《伊甸之东》的联系,说明本文的研究主题的独特性。
第一章着重介绍了小说《伊甸之东》中的地理环境以及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涌入美国西部,萨利纳斯也不例外。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于是萨利纳斯成为一个多文化互相冲击,互相影响,又和谐共存的地方。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人们乐观积极,坚信能在此重建伊甸园,过上美满的生活。
第二章剖析了李作为一个华人后裔在萨利纳斯的尴尬身份。由于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当时人们普遍对华人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李也无法幸免。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的期望,另一方面为了在这个充满敌意的社会里获得安全,李只能接受自己美国社会他者的身份。虽然出生在美国,并接受过高等教育,李还是穿中国式服装,留辫子,讲洋汀浜英语,并甘心作仆人。自然李也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第三章讲述了李漫长而艰难的身份寻找历程。首先,他完全模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丢弃自己的中国文化传统。正如霍米·巴巴所说,模仿无法帮他真正的被主流社会接受;他也曾随父亲回到中国,但是却也无法被自己的中国同胞接受。此时的李被美国人和中国人双重边缘化。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学习,他发现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其实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于是他一方面保持自己的中国文化,一方面深入学习西方文化,并使两者共存。最终,李通过文化杂交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身份。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李在身份转变过程前后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身份只有得到承认才能算是得到确立。李与亚当从主仆关系到朋友甚至家人关系的转化;李和塞缪尔越来越深刻,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李和迦尔,阿伦及阿布拉情同父子的感情,都无一例外的表明李的身份被接受。当然,对于邪恶的凯西,李借助其深邃的头脑,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威慑: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李仍然无法逃脱他们头脑中对中国人故有的偏见和敌意。但是李的善良和正直也多少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例如对于塞缪尔的妻子莉萨而言,李也从“野蛮的中国佬”转变成“好的中国人”。
第五章主要剖析了李的新身份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能被周围的美国人所接受的与他们头脑中的中国人的原型所不同的美籍华人,李主要得益与他对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在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上,他没有顾此失彼,而是通过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有的杂交的文化。
结论部分指出:虽然斯坦贝克生活在东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他却挣脱了对中国人的刻板的负面的原型的影响,客观公正地塑造了一个华人移民后裔李的形象。而且通过《伊甸之东》,作者为多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份定位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